[发明专利]一种铠装电缆机械锁紧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59225.6 | 申请日: | 2013-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6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褚伟;张兴发;王涛;李海勇;阎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船重工(昆明)灵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5/06 | 分类号: | H02G15/06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15 | 代理人: | 赛晓刚 |
地址: | 650028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 机械锁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铠装电缆机械锁紧接头,特别是一种用于连接铠装电缆与设备之间的机械锁紧接头,属机械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铠装电缆是一种在普通电力和通讯电缆外层包裹防护钢带或钢丝的电缆,应用范围有:埋设地底的动力电缆、海底通信电缆等。铠装电缆一般为外钢丝护套或外置两层按一定节距排列,螺旋方向相反钢丝的电缆。在海洋石油、科考等领域,这种电缆除了具备传统铠装电缆的优越性及应用领域,铠装电缆的钢丝(一层或两层)可通过机械锁紧接头承载水下设备,利用吊放系统实现水面对海底设备的收放,应用领域为ROV、拖曳声纳、海洋地质调查、海洋石油勘探、水下摄像、海底工作站等。
铠装电缆与设备之间的机械锁紧接头是水下系统连接中最薄弱的连接环节,也是拖曳或吊放系统最有可能出事故的环节之一,国外在铠装电缆和承重头工程设计及安装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具备实现机械受力和信号/电源的连接。
目前国际上铠装电缆与设备之间的机械锁紧接头一般为直接用锥体直接压紧方式,每根钢丝没有专门固定,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不但安装过程繁琐,容易造成钢丝排列不齐、受力不均,且钢丝容易互相重叠易造成钢丝挤压断裂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不足,发明一种铠装电缆机械锁紧接头,铠装电缆机械锁紧接头结构能让铠装电缆中各钢丝的受力一致,安装拆卸简便,使用可靠、能承受水下设备吊放时的工作载荷。
本发明铠装电缆机械锁紧接结构是:机械锁紧接结构由销轴(1)、U形架(2)、内锥(3)、外锥(4)、夹具体(5)、弹簧限位片(6)、护缆弹簧(7)、螺栓(8)、螺杆(9)、弹垫(10)、压紧螺母(11)和铠装电缆(12)组成;
夹具体(5)为外形为圆柱体,夹具体(5)轴向方向的上部开有通孔(51),下部开有锥形孔(52),夹具体(5)轴向方向的通孔(51)与锥形孔(52)之间相互接通,夹具体(5)轴向方向的两侧开有连接孔(53),
夹具体(5)的锥形孔(52)内依序套接有一个外锥(4)和一个内锥(3),铠装电缆(12)穿过夹具体(5)轴向方向的通孔(51),铠装电缆(12)的外层钢丝(14)夹置于夹具体(5)和外锥(4)之间,铠装电缆(12)的内层钢丝(13)夹置于外锥(4)和内锥(3)之间;
U形架(2)通过螺栓(9)、压紧螺母(11)压紧由夹具体(5)、外锥(4)与内锥(3)组成的锁紧组合锥体。
所述的内锥(3)外形为实心圆锥体,内锥(3)的中部开有通孔(32),沿内锥(3)的外壁边缘均匀开有数个的内锥导向线槽孔(31),每根内层钢丝(13)穿过每个内锥导向线槽孔(31)排布在外锥(4)与内锥(3)之间。
所述的外锥(4)外形为薄壁圆锥体,沿外锥(4)的外壁边缘均匀开有数个的外锥导向线槽孔(41),每根外层钢丝(14)穿过每个外锥导向线槽孔(41)排布在夹具体(5)与外锥(4)之间。
所述的铠装电缆(12)内芯穿过夹具体(5)上部的通孔(51)、外锥(4)、内锥(3)中部的通孔(32)、U形架(2)后,与销轴(1)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的铠装电缆(12)套接有弹簧(8)后安装放置,在夹具体(5)的通孔(51)内,在夹具体(5)轴向方向的上部开有通孔(51)装有弹簧限位片(6)。
所述的铠装电缆(12)中套接护缆弹簧(7)。
本发明铠装电缆机械锁紧接头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安全可靠,装拆方便,铠装电缆接头部位的各根钢丝受力均匀一致,实现铠装电缆及机械锁紧接头的工程设计及应用。
附图说明
图1 本发明铠装电缆机械锁紧接头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 为图1的A部位放大图。
图3为图1本发明机械锁紧接头结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铠装电缆机械锁紧接头的内锥(3)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内锥部件D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内锥部件B部位的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铠装电缆机械锁紧接头的外锥(4)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外锥部件E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外锥部件C部位的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船重工(昆明)灵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船重工(昆明)灵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592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油底壳垫片
- 下一篇:一种汽车焊涂车间多车型白车身共线输送的吊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