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紫薯中快速提取花青素的简便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61707.5 | 申请日: | 2013-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17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玉清 |
主分类号: | C07D311/62 | 分类号: | C07D311/62;C09B6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陈松涛 |
地址: | 525121 广东省茂名***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紫薯中 快速 提取 花青素 简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紫薯中快速提取花青素的简便方法,属于农产品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紫薯(学名:lpomoea batatas)又叫黑薯,薯肉呈紫色至深紫色。其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同时还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紫薯中花青素含量丰富,日后紫薯将成为花青素的主要原料之一,紫薯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十分走俏,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花青素(Anthocyanidin),又称花色素,是自然界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属类黄酮化合物。也是植物花瓣中的主要呈色物质,水果、蔬菜、花卉等五彩缤纷的颜色大部分与之有关。花青素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可由叶绿素转化而来。在植物细胞液泡不同的pH值条件下,使花瓣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秋天可溶糖增多,细胞为酸性,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或紫色,所以花瓣呈红、紫色是花青素作用,其颜色的深浅与花青素的含量呈正相关性,可用分光光度计快速测定,在碱性条件下呈蓝色。花青素的颜色受许多因子的影响,低温、缺氧和缺磷等不良环境也会促进花青素的形成和积累。花青素是纯天然的抗衰老的营养补充剂,研究证明是当今人类发现最有效的抗氧化剂,它的抗氧化性能比维生素E高出五十倍,比维生素C高出二十倍。它对人体的生物有效性是100%,服用后二十分钟就能在血液中检测到。
花青素的提取是目前花青素研究发展的热点问题,也是花青素生产、投入使用的关键性环节。几年来,在传统提取方法的基础之上,一些凭借新技术或经过改良后的提取方法也开始崭露头角。有机溶剂萃取法,是使用最广泛的提取方法,多数选择甲醇、乙酮、丙酮等混合溶剂对材料进行溶解过滤,通过调节溶液酸碱度萃取滤液中的花青素。水溶液提取法,将植物材料在常压或高压下用热水浸泡,然后用非极性打孔树脂吸附;或者直接使用脱氧热水提取,在采用超滤或反渗透,浓缩得到粗提物。超临界流体萃取是利用压力和温度对超临界流体溶解能力的影响进行提取。这种方法产品提取率高,但设备成本过高。微波提取法是20世纪5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其操作简单,快速高效,生产过程清洁无公害。微生物发酵提取法,此方法将生物发酵技术应用于花青素的提取之中,是生物科学与化工生产之间的超强渗透与有效结合。微生物发酵法利用微生物或酶让含有花青素的细胞壁降解分离,是细胞胞体内花青素充分溶入到提取液中,从而增加提取产率和速率。
目前从紫薯中提取花青素的方法大都比较繁琐,耗时长,消耗大量的溶剂,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因此,开发一种从紫薯中快速提取花青素的简便方法,简化提取工艺和生产工序,易操作,易工业化是十分有意义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从紫薯中快速提取花青素的简便方法,所采用的工艺原料成本低,只使用了乙醇和极少量的酸,二者均对人体几乎无害且价廉易得,与传统工艺相比,工艺简单,生产工序简单,易操作,易工业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从紫薯中快速提取花青素的简便方法,其主要步骤:
(1)将新鲜紫薯清洗后晾干,用破碎器室温条件下打碎成粉末状;(2)紫薯粉用提取溶液迅速浸泡,并将浸泡有紫薯粉的提取溶液转移到容器中;(3)将容器放置在水浴摇床中,震荡提取1~2小时,抽滤或直接过滤获得第一次提取滤液,提取时间为1~2小时;(4)将滤渣用相同体积的酸性乙醇溶液再浸泡0.5~1小时,方法同步骤(3)中的描述,获得第二次提取滤液,提取时间为0.5~1小时,两次提取滤液合并;(5)将提取滤液移入蒸馏装置中常压蒸馏,除去乙醇,最终得到花青素浓缩提取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所采用的工艺原料成本低,只使用了乙醇和极少量的酸,二者均对人体几乎无害且价廉易得,与传统工艺相比,工艺简单,生产工序简单,易操作,易工业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例仅用来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从紫薯中快速提取花青素的简便方法,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玉清,未经王玉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617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大环环硫酸酯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一种合成新癸酸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