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氨机制冷三循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63372.0 | 申请日: | 2013-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76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赵强;赵九洲;赵无忌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强 |
主分类号: | F25B9/00 | 分类号: | F25B9/00;F25B47/02 |
代理公司: | 延边科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2104 | 代理人: | 柳明哲 |
地址: | 133700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制 循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旧冷库改造或新建制冷项目的安全装置,具体是指一种氨机制冷三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氨机制冷系统采用“氨”做制冷工质,“制冷”、“供冷”、“除霜”所有工序全部由“氨”制冷工质在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运行中完成。由于“氨”随着供冷系统分布于所有用冷的车间,冷到哪排管到哪,氨就跟随到哪,氨为危险物质,达到规定临界量为重大危险源;风险源于其有毒、易燃、易爆的特性,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地震、雷击等都会造成氨泄漏,时刻威胁着冷链企业的安全,解决安全用“氨”问题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氨”易泄漏危险难题而提供一种运行安全、在新建制冷项目或旧冷库改造中投资少见效快的氨机制冷三循环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氨机制冷三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制冷循环装置、供冷循环装置、除霜循环装置构成,
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是由压缩机、冷凝器、低压循环桶、冷交换器、热交换器组成,其中的压缩机、冷凝器、低压循环桶、冷交换器依次用管线连接形成制冷循环回路,由压缩机与冷凝器之间管线上设置的高压热氨气阀的输出端管线连接到热交换器的输入端,热交换器的输出端与低压循环桶的输入端用管线连接形成余热循环管路,制冷剂在制冷循环回路中经压缩机、冷凝器、低压循环桶、冷交换器,再回到压缩机进行循环;
所述的供冷循环装置是由冷媒储罐、冷交换器、冷媒泵、分配站、冷库及车间蒸发器依次用管线连接形成回路组成,载冷剂经冷媒储罐、冷交换器、冷媒泵、分配站、冷库及车间蒸发器,再回到冷媒储罐进行循环;
所述的除霜循环装置是由蓄热冷媒储罐、热交换器、融霜泵、分配站、冷库及车间蒸发器依次用管线连接形成回路组成,载冷剂经蓄热冷媒储罐、热交换器、蓄热冷媒储罐、融霜泵、分配站、冷库及车间蒸发器,再回到蓄热冷媒储罐进行循环。
所述的冷库及车间蒸发器2个以上时之间的连接为并联关系。
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和供冷循环装置之间通过冷交换器链接,实现冷源传递。
所述在于冷源传递过程中,与冷交换器链接的制冷循环装置和供冷循环装置中,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采用氨为工质,供冷循环装置的载冷剂采用冷媒为工质,由冷媒做载冷剂去冷却冷库及车间蒸发器实现安全供冷。
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和除霜循环装置之间通过热交换器链接,实现热源传递。
所述在热源传递过程中,与热交换器链接的制冷循环装置和除霜循环装置中,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采用高压余热氨气为工质,除霜循环装置的载冷剂采用冷媒为工质,经加温的冷媒为冷库及车间蒸发器除霜,
本发明是保留原制冷设备,部分辅机设备改造为撬装式模块,新增两台交换器及泵送设备,链接在原系统中,将“制冷”工序限制在机房内运行,由原来的一个大闭路循环装置,形成以两个交换器为节点的三个闭路循环装置,即“制冷循环”、“供冷循环”、“除霜循环”。在制冷系统中由原来传统的氨制冷工艺的一个循环装置形成现在的三个循环装置,“制冷循环装置”、“供冷循环装置”、“除霜循环装置”三个装置制冷工质不同,制冷装置采用液氨制冷,供冷装置和除霜装置采用不易燃、防腐蚀、载冷能力强、传热效率高、无毒、无害、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冷媒,两种工质在封闭的交换器内完成能量传递,本发明将传统制冷工艺中大部分的氨用环保二次冷媒替代,安全性能大大提高,少量的氨集中限制在机房内,由于氨制冷剂控制在机房内,传递输出到工作车间的载冷剂是冷媒,保留了氨制冷工业的热力学性能最高,对大气环境无破坏的天然工质的优势,又实现了车间生产“无氨化”,解决了目前世界“氨泄漏”危险的难题,利用传统制冷工业设备经改造就可以安全运行,投资很少见效快,新建制冷项目可以安全、环保一步到位。
本发明利用原有主机和车间蒸发器,新增设备为撬装式模块,对接即可完成,安装时间短,冷库内冻货不需迁移,实现冷库不停产改造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制冷循环装置的安全防范区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强,未经赵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633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