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础板后浇混凝土带构造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64810.5 | 申请日: | 2013-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904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赵建忠;王干;赵志明;周慧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工业园区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16 | 分类号: | E02D29/16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5126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础 板后浇 混凝土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础板后浇混凝土带构造,属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和建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和不均匀沉降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如图1所示,基础底板2上留设的临时施工缝后浇砼1中加膨胀剂,并且与基础底板2之间设置水平的钢板止水带3,基础底板2和其下部的现浇加强层4之间设置防水层5。在基础板中设置沉降后浇带既可以释放大部分的不利影响,又可以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现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工程中。沉降后浇带虽然能够比较好的解决不均匀沉降和混凝土收缩的问题,但是后浇带的设计和施工工艺会影响后浇带浇注的质量,甚至影响结构的使用功能等,且国内外规范对后浇带的相关规定不统一,没有详细、完整的条款指导设计和施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基础板后浇混凝土带构造,可减少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投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础板后浇混凝土带构造,其特征是,在基础板后浇带下部设置一凹槽。
通过设置的凹槽使基础底板和现浇加强层之间形成一预留的空间。
在后浇带浇注之前,由所述的凹槽容纳通过高压水枪冲进其中的杂物,如垃圾等。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1)减小结构不均匀沉降和混凝土收缩等有害影响;
(2)不需用传统方法清理建筑垃圾和人为垃圾;
(3)有利于后浇带施工质量的保证;
(4)较少了垃圾清扫过程中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投入,有效控制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基础板后浇混凝土带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例基础板后浇混凝土带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基础板后浇混凝土带构造如图2所示,浇注基础底板1前,在留设的临时施工缝下部位置设置附加防水卷材层7,在附加防水卷材层7上现浇C30混凝土加强层4。设置一防水层5后,在防水层5上浇筑基础底板2,基础底板2上留设的临时施工缝中浇注后浇砼1,后浇砼1与基础底板2之间设置水平的钢板止水带3。在基础板后浇带下部预留凹槽6,即基础板后浇混凝土带后与现浇加强层4之间存在一预留空间,这种设计构造不仅充分发挥了后浇带减小不均匀沉降和收缩等有害影响的作用,而且在后浇带浇注之前不需用传统方法清理建筑垃圾和人为垃圾,只需用高压水枪将垃圾冲到下部凹槽6内即可,保证了后浇带的施工质量,进而有利于整个建筑物施工质量的控制。
后浇带浇注过程如下:
首先铺设模板,留设凹槽,绑扎钢筋并定位,最后浇筑基础底板和现浇加强层的混凝土。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工业园区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工业园区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648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字符识别方法、字符识别装置及金融设备
- 下一篇:智能看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