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矿井下运输皮带防滑装置及防滑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64983.7 | 申请日: | 2013-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879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朱成坦;张辉元;王杰;夏吉松;侯林;周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5/10 | 分类号: | B65G45/1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吴无惧 |
地址: | 553536***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矿 井下 运输 皮带 防滑装置 防滑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矿进行皮带机防滑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煤矿井下运输皮带防滑装置及防滑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检测煤矿井下运输皮带打滑的方法已经很多,但是对于防止煤矿井下运输皮带打滑的方法却很少,煤矿井下运输皮带打滑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皮带机的上皮带底部水分较多,在运行时减小了皮带与驱动轮之间的摩擦力,导致皮带容易打滑,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在皮带机头处运输上皮带的底部喷洒松香粉末或者通过人工调节皮带机张紧皮带,但这些方法使用成本较高,操作麻烦,在煤矿井下现场不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提供一种煤矿井下运输皮带防滑装置及防滑方法,以解决目前煤矿井下运输皮带打滑采用在皮带机头处运输上皮带的底部喷洒松香粉末或者通过人工调节皮带机张紧皮带,这些方法使用成本较高,操作麻烦,在煤矿井下现场不便使用等问题。
本发明技术方案:
一种煤矿井下运输皮带防滑装置,它包括高压气体管路和高压气路开关,喷气头安装在皮带输送机的上皮带底部,喷气头的喷口朝皮带机尾轮方向倾斜,喷气头通过高压气体接口与高压气体管路连接。
喷气头有5-8组,相邻喷气头的之间的距离为0.5-2米。
每组喷气头有6-10个喷口。
喷气头距离皮带机驱动轮的最少距离为2-3米。
相邻喷气头的之间的距离为1米。
每组喷气头的喷口数量为9个。
皮带机在运行时,打开高压气体管路上的高压气路开关,利用喷口喷出的高压气体将皮带输送机的上皮带底部水分吹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通过本发明,在皮带运行时打开高压气体管路上的高压气路开关,利用喷气头喷口喷出的高压气体将运输上皮带背面的水分吹干,防止水分进入皮带传动轮及驱动轮,造成打滑,在皮带机停止时,关闭高压气路开关停止工作; 本发明充分利用煤矿井下现有的高压气体管路,在皮带输送机上皮带底部安装喷气头将运输上皮带底部附带的水分去除,以实现增大皮带与驱动轮及传动轮之间的摩擦力,有效地解决了煤矿井下运输皮带打滑问题,本发明使用方便,防滑效果可靠性高;解决了目前煤矿井下运输皮带打滑采用在皮带机头处运输上皮带的底部喷洒松香粉末或者通过人工调节皮带机张紧皮带,这些方法使用成本较高,操作麻烦,在煤矿井下现场不便使用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安装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安装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安装结构A-A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煤矿井下运输皮带防滑装置,它包括高压气体管路和高压气路开关,高压气路开关安装在高压气体管路上,以控制高压气体管路的通断,喷气头3均安装在皮带输送机的上皮带底部,喷气头3的喷口朝皮带机尾轮2方向倾斜,喷气头3通过高压气体接口4与高压气体管路连接。
喷气头3有5-8组,相邻喷气头3的之间的距离为0.5-2米,相邻喷气头3之间的距离优选1米,距离过大不能有效将上皮带底部的水分吹干,距离过小会造成各组喷口喷出的高压气体之间互相缠绕,降低吹干效果。
每组喷气头3有6-10个喷口;喷气头优选6组,喷口优选9个;这样设计是为了确保上皮带底部能够完全吹干,以增加皮带与传动轮和驱动轮之间的摩擦力,喷口数量过低,吹干效果变差,喷口数量过多,会导致喷口之间距离太小,各个喷口喷出的高压气体会互相干扰,导致吹干效果变差。
喷气头3距离皮带机驱动轮1的最少距离为2-3米,最优选为2.5米。
皮带机在运行时,打开高压气体管路上的高压气路开关,利用喷口喷出的高压气体将皮带输送机的上皮带底部水分吹干,皮带机停止工作时,关闭高压气路开关,停止喷气,以节约能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649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电源插头电源灯新型车载充电器
- 下一篇:过电流保护元件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