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冬虫夏草菌粉、其生产方法及专用培养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67237.3 | 申请日: | 2013-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37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王岳元;马少丽;李玉玲;徐海峰;刘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海洲龙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A01G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吴开磊 |
地址: | 817000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冬虫夏草 生产 方法 专用 培养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真菌培养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冬虫夏草菌粉、其生产方法及专用培养基。
背景技术
冬虫夏草是鳞翅目蝙蝠蛾属的虫草蝙蝠蛾(Hepialus armoricamus Oberthur)幼虫感染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 Liu,Guo,Yu et Zeng)真菌,在体内繁殖后形成的虫菌复合体。冬虫夏草是一种珍贵药材,其药用历史悠久。冬虫夏草已被现代科学证明具有确切的免疫调节作用,在抗肿瘤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但是,冬虫夏草仅分布于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草甸和高山灌木丛中,天然产量极其有限。为了满足需要,对冬虫夏草的人工培养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
目前一般采用液体培养基,利用大型工业发酵罐逐级扩大繁殖的深层发酵方法生产菌粉,这些方法至少存在以下缺点:沿用了抗生素发酵模式,菌粉中培养基的化学物质易残留,环节复杂难控制;发酵周期长,污染机率大;设备投资大,风险大;得率较低,从而导致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冬虫夏草专用培养基,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冬虫夏草专用培养基,按照质量百分比计,组成成分为:蚕豆粉10-30%,牛奶1-15%,马铃薯1-10%,甜菜1-5%,燕麦粉0.5-2.5%,KH2PO40.05-0.15%,MgSO40.01-0.05%,余量为水。
其中,本发明所提及的蚕豆粉为蚕豆(Vicia faba Linn,亦称胡豆等)粉碎而得,粒径优选控制在40-50目;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亦称土豆等;甜菜(Beta vulgaris),又名菾菜;燕麦粉是燕麦(Avena sativa L,亦称雀麦等)粉碎而得,粒径优选控制在40-50目;牛奶为优选采用2g奶粉兑100g水而得。对于蚕豆和燕麦粉碎时的粒径的进一步优选控制,是进一步便于悬浊液状培养基的制备。
其制备方法为:将上述的马铃薯、甜菜按所述比例称重、洗净后,分别打浆、离心,取上清液装入培养基无菌容器中,然后按所述比例加入蚕豆粉、燕麦粉、KH2PO4、MgSO4,灭菌后装入前述的无菌容器中,再按所述比例取牛奶,过滤,装入前述的无菌容器中,混匀,即得。
作为优选:按照质量百分比计,组成成分为:蚕豆粉10-20%,牛奶5-10%,马铃薯4-8%,甜菜2-4%,燕麦粉1-2%,KH2PO40.08-0.12%,MgSO40.02-0.04%,余量为水。制备方法同上。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培养基为悬浊液状。发明人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将马铃薯中的淀粉与蚕豆粉、燕麦粉等在灭菌过程的高温作用下,从而使培养基形成悬浊液状。
本发明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培养基配方组成,并优选形成悬浊液状的培养基,便于在静置培养时菌丝体可以向液体下方生长,从而达到不需要振荡即可进行有效培养的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上述培养基进行冬虫夏草菌粉生产的方法。
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冬虫夏草菌种液按所述培养基质量的5-15%接入无菌容器中,与所述培养基混合均匀,然后放入培养容器中静置培养,培养时pH5-7、温度15-25℃、湿度40-80%,培养20-30天后从培养容器中取出、干燥、粉碎,即得冬虫夏草菌粉。培养20-30天后培养液基本吸收完全。
现有一般的冬虫夏草菌粉发酵生产工艺流程从菌种采集、分离、纯化、种子固体培养、一级种子液体培养、二级种子液体培养、一级种子罐培养、一级工业深层发酵、二级工业深层发酵、三级工业深层发酵、四级工业深层发酵、固液分离、干燥、粉碎研磨、辐射灭菌、成品菌粉等十几道工序;即使省略四级工业深层发酵的工序,也会采用摇床等设备进行振荡培养。而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小单位静置培养的方法,避开了难度最大、最复杂、最难控制的四级工业深层发酵工序,并且不需要摇床,一方面使得发酵过程中被污染的几率大大减小,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投资,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投资成本和生产运行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海洲龙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青海洲龙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672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