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浓硫酸负压卸酸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69082.7 | 申请日: | 2013-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236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洲;杨海龙;魏兵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7D7/02 | 分类号: | B67D7/02;B67D7/72;B67D7/58;B67D7/36;B67D7/84 |
代理公司: | 鞍山贝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23 | 代理人: | 颜伟 |
地址: | 1166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硫酸 负压卸酸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浓硫酸卸酸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浓硫酸负压卸酸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很多铁矿选矿厂在赤铁矿反浮选中要用硫酸作为调整剂。反浮选中常用各种淀粉(如玉米淀粉)作抑制剂,这些淀粉最终也随着铁精矿一道进入到后面的过滤作业。由于淀粉粘性高,这些铁精矿中的淀粉逐渐的将滤布堵塞,降低过滤效率,而且滤布清洗非常困难。所以反浮选后的铁精矿过滤,过滤前必须将淀粉处理。目前的处理方法为在过滤前在矿浆中加入硫酸,将淀粉酸化,去掉淀粉的粘性。所以在选矿厂的反浮选和过滤作业中常用到硫酸。硫酸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化学物质,硫酸的输送和储存一般采用铁质设施,这就对硫酸的输送和储存有很高的要求。由于浓硫酸对铁质输送设备和储存设施没有腐蚀作用,而稀硫酸则对铁质输送设备和储存设施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所以在选矿中都是直接将浓硫酸加入到浮选和过滤作业前的搅拌槽中,以避免在硫酸的输送和储存过程中对设备造成腐蚀,造成硫酸泄露。当前浓硫酸都是用罐车直接运输到选矿厂,很多选厂都采用在罐车中加气,通过正压空气来将浓硫酸从罐车中卸出的方法。目前选矿厂大多采用的是虹吸箱的方法来添加浓硫酸,这种方法需要高差,需要一直保持一定的溢流,浓硫酸输送和添加为两个系统,工艺复杂,不易控制。由于这种方法采用正压卸酸,系统复杂,卸酸速度高,不易控制,很容易造成硫酸泄露,所以这种方法已经不符合环保和安全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负压卸酸,且安全系数高,自动化程度高的浓硫酸负压卸酸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浓硫酸负压卸酸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卸酸装置,通过卸酸管道与此卸酸装置相连接的储酸装置,与此储酸装置相连接的两个偏心螺杆泵和控制箱所组成,
所述的卸酸装置包括酸罐车支撑平台,设在此酸罐车支撑平台上酸罐车,与此酸罐车底部的酸罐车出口通过连接管道Ⅰ相连接的卸酸箱,与此卸酸箱底部的卸酸箱出口通过两个连接管道Ⅱ相连接的两个卸酸泵,设在所述连接管道Ⅰ上的电动阀门Ⅰ,分别设在所述两个连接管道Ⅱ上的两个电动阀门Ⅱ,
所述的储酸装置包括储酸罐,设在此储酸罐内部的液位仪,与此储酸罐底部的储酸罐出口相连接的两个连接管道Ⅲ,分别设在此两个连接管道Ⅲ上的两个电动阀门Ⅲ,
所述卸酸管道的一端设有分支管道,且分别与所述的两个卸酸泵相连接,所述卸酸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的储酸罐顶部的储酸罐入口相连接,所述的两个连接管道Ⅲ分别与所述的两个偏心螺杆泵相连接,
所述的电动阀门Ⅰ、电动阀门Ⅱ、电动阀门Ⅲ、液位仪和偏心螺杆泵分别与所述的控制箱相连接,
所述的两个偏心螺杆泵与矿浆搅拌槽或矿浆分配器相连接。
所述的酸罐车支撑平台主要由两个细长平台组成,所述的细长平台依次包括上坡段、水平段和下坡段,所述的两个细长平台之间的中心距离与所述酸罐车的左右轮的轮距一致。
所述的储酸罐为高度8-9米,直径2.5-3.5米的圆柱罐。
所述的卸酸箱为封闭的方箱。
本发明的优点:
(1)本发明的浓硫酸负压卸酸系统采用自流的负压卸酸方式,卸酸过程简单,卸酸速度缓和,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安全可靠;
(2)本发明的浓硫酸负压卸酸系统的整个卸酸、存储和输送均是在密闭设备中完成,使浓硫酸不会外泄,这个卸酸过程安全可靠,符合环保要求;
(3)本发明的浓硫酸负压卸酸系统采用偏心螺杆泵来输送和添加浓硫酸,将浓硫酸的输送和精确添加融为一体,整个设施布置在地面,节省高差,操作简单,投资小;
(4)本发明的浓硫酸负压卸酸系统采用两个窄台支撑酸罐车,保证了酸罐车与卸酸箱之间的卸酸高差,用两个细长平台而不用一个大平台节省土建投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浓硫酸负压卸酸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卸酸装置,通过卸酸管道19与此卸酸装置相连接的储酸装置,与此储酸装置相连接的两个偏心螺杆泵1和控制箱所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690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碳化硅生产中副产品的回收利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全自动二氧化碳发生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