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用电驱空调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70766.9 | 申请日: | 2013-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182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高超文;潘仕琅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州易舟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集智专利商标事务所 45102 | 代理人: | 黄有斯 |
地址: | 545006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电 空调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调节汽车驾驶室内温度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上的空调器的主要部件如蒸发器,送风机和加热器等一般均设置在车内仪表盘下方,通过管路连接,风道与汽车驾驶室相连通。送风机布置在蒸发器和加热器的进风侧或出风侧,暖气箱结构复杂,体积大。
这种车用电驱空调器存在如下缺点:1、各空调部件的连接管道、风道过长,排列复杂,实际使用中冷、热风损失较大;2、与发动机、发电机、机油泵、水箱、空气压缩机等部件装在一起,空调效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用电驱空调器,它可以解决车用电驱空调器体积大、连接管道、风道过长以及管路排列复杂造成空调器使用中冷、热风损失大,空调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车用电驱空调器包括有箱壳, 所述箱壳一端设置有进风口,另一端设置有气室,所述气室开有吹面部出风口,除霜出风口和吹脚部出风口;这些出风口与所述进风口形成气流通道,从所述进风口起在所述的气流通道内依次设置有蒸发器,送风机和加热器;进风口与蒸发器进风方向呈90度布置,蒸发器与送风机进口同向,蒸发器与加热器呈空间90度布置;加热器安装在送风机出口前;送风机出口与吹面部出风口垂直正对,与除霜出风口同向,与吹脚部出风口呈90度。
以上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气室内设置有旋转风门。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蒸发器、送风机和加热器布置在一体壳体内,风道长度减少,冷、热风损失小,因而提高了空调器的效率。
2、本发明通过对旋转风门的控制,可使得送至脸部风口的冷风损失最小;加热器布置在送风机与出风口之间,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采暖模式下的热量损失,充分发挥了空调系统制冷、除霜的最大能效。
3、本发明蒸发器与送风机、加热器呈平行布置结构,有效减小高度及长度方向的尺寸。该空调器具有体积小、效率高、功能强、噪音低等特点。
4、本发明中空气经加热器后到达出风口的流程最短,风道阻力最小,热量损失最小,可以有效解决纯电动汽车制热效果不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左视图。
图中标号表示为:1、进风口;2、蒸发器;3、送风机;4、加热器;5、旋转风门;6、吹面部出风口;7、除霜出风口;8、吹脚部出风口;9、箱壳;10、气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图1和图2的车用电驱空调器,包括有箱壳9,箱壳9的一端设置有进风口1,另一端设置有气室10,气室10开有吹面部出风口6,除霜出风口7和吹脚部出风口8;这些出风口与进风口1形成气流通道,从进风口1起在所述的气流通道内依次设置有蒸发器2,送风机3和加热器4;进风口1与蒸发器2进风方向呈90度布置,蒸发器2与送风机3进口同向,蒸发器2与加热器4呈空间90度布置;加热器4安装在送风机3出口前;送风机3出口与吹面部出风口6垂直正对,与除霜出风口7同向、与吹脚部出风口8呈90度。在气室10内设置有用于转换空调器吹面部模式、霜出模式和吹脚模式的旋转风门5。
本发明的车用电驱空调器,汽车驾驶室内的空气通过箱壳9中的进气口1进入箱壳内,经过蒸发器2后被吸入送风机3的进气口,最后从送风机3的出气口,加热器4和风室10吹入汽车驾驶室,形成循环风,如图1和图2中箭头所示。
汽车空调制冷时,加热器4不工作,从驾驶室里面出来的空气流过蒸发器2,气体经蒸发器2后温度降低变成冷气被吸入送风机3,并被送风机3从加热器4和风室10吹入汽车驾驶室;汽车空调采暖时,蒸发器2不工作,加热器4开始升温,从驾驶室里面出来的空气流过蒸发器2被吸入送风机3,送风机3吹出的气体经加热器4后温度升高变成热气,并从风室10出气口吹入汽车驾驶室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州易舟汽车空调有限公司,未经柳州易舟汽车空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707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