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燃料燃气减压阀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71158.X | 申请日: | 2013-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7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杨华昌;潘亮;任海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华昌 |
主分类号: | F16K17/20 | 分类号: | F16K17/20;F16K31/126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1706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料 燃气 减压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燃料燃气减压阀,属于内燃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众所周知,在气体燃料中,单位体积的液化石油气的热值远高于天然气。具体来讲,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等,其热值约为104MJ/kg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其热值不大于40MJ/m3。
从物质的状态表象来讲,液化石油气在高压状态下储存于高压罐体内,呈液态。罐内压力在满载20℃时,约为0.8MPa。而天然气一般是管道运输,管道内压力一般不大于2000Pa。
由上可知,如果作为一种燃气供给阀,既能够在仅使用液化石油气的情况下正常工作,又能在仅使用天然气的状态下正常工作,而又不使阀的状态发生大的改变,难度非常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能满足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的工作条件,又能满足天然气作为燃料的工作条件的双燃料燃气减压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双燃料燃气减压阀,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体,导流节气门杆插在上体内,上体的下方设有整流垫,导流节气门杆的下端陷入整流垫内,整流垫的下方设有中体;中体通过中体膜片与下体连接,中体膜片与下体之间设有中体膜片弹簧;膜片拨杆设于下体内,下体膜片设于下体底部,下体膜片弹簧通过调整垫设于下体膜片下方,调整垫通过下体密封盖与下体底部连接,下体与膜片拨杆、下体膜片弹簧、下体膜片、下体密封盖、调整垫构成一个膜片式稳压结构。
优选地,所述中体膜片弹簧的上端顶住所述中体膜片的中心位置,所述中体膜片弹簧的下端连接弹簧导向密封垫,弹簧导向密封垫嵌在所述下体的气流入口处。
优选地,所述下体外形为外六方体。
优选地,所述下体内设有气体入口,气体燃料从所述下体的气体入口进入,经由第一流道流入第二流道,从第二流道通往集气室减压后,由第三流道离开所述下体。
优选地,所述中体膜片上均设有三个进气口,离开所述下体的气体燃料流经中体膜片的三个进气口中的任意一个,然后流入中体的第一气路,经过中体的第二气路,再从中体的第三气路流入整流垫的导流三岔路后,从中体的第四气路返回中体,并挤压中体膜片。
优选地,所述中体膜片弹簧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下体膜片弹簧。
优选地,所述导流节气门杆下部为中空结构,中空结构上设有气门杆进气槽及气门杆出气孔,气门杆进气槽陷入所述整流垫的导流三岔路内,且气门杆进气槽进气状态开闭设置为跟随所述导流节气门杆的转动可调。
优选地,所述整流垫上设有扩流气槽和整流垫气槽。
优选地,所述上体上设有上体主气路,所述导流节气门杆穿过上体主气路插在所述上体内,气体燃料从所述气门杆出气孔进入上体的主气路后,分别通过上体主气孔进入上体的燃气混合区域,同时气体燃料进入上体的扩流气路,流经所述整流垫的扩流气槽后,从上体的扩流气路经过导流手柄,从导流手柄的旁通孔进入上体的燃气混合区域。
本发明提供的双燃料燃气减压阀使用时,气体燃料从下体的气体入口进入,经由第一流道流入第二流道,第二流道通往集气室减压后,由第三流道离开下体;流经中体膜片的三个进气口中的任意一个,流入中体的第一气路,经过第二气路,从第三气路流入导流三岔路后,从第四气路返回中体,并挤压中体膜片;当中体膜片打开,气体燃料从整流垫第一气路流入整流垫上方的整流垫气槽内,当导流节气门杆转动,致使气门杆进气槽打开,气体燃料从气门杆出气孔进入上体的上体主气路后,分别可通过上体主气孔进入燃气混合区域,同时气体燃料进入第一上体扩流气路,流经扩流气槽后,从第二上体扩流气路经过导流手柄,从旁通孔进入燃气混合区域。
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采用双燃料通道设计,既能满足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的工作条件,又能满足天然气作为燃料的工作条件,且又不使阀的状态发生大的改变,供气的稳定性及可持续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双燃料燃气减压阀爆炸图;
图2为下体的示意图;
图3为下体纵向剖面图;
图4为下体横向剖面图;
图5为中体膜片示意图;
图6为中体示意图;
图7为中体俯视图;
图8为中体横向剖面图;
图9为整流垫示意图;
图10为整流垫底部示意图;
图11为导流节气门杆示意图;
图12为上体轴向剖视图;
图13为上体垂直轴向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华昌,未经杨华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711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 下一篇:雷达通用恒虚警率检测器及其数据排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