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油井硫化氢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71649.4 | 申请日: | 2013-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32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岩;毛怀新;朱国君;曾亚勤;周立辉;穆谦益;张璇;刘沛华;冀忠伦;任小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1/02 | 分类号: | E21B41/02;C09K8/54;C12N11/14;C12N11/10;C12N11/08;C12N11/04;C12R1/38;C12R1/36;C12R1/0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谢小延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复合 治理 油井 硫化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理油井硫化氢的微生物复合菌剂。
背景技术:
H2S是一种剧毒气体,对人体危害严重。就石油行业而言,H2S气体的分布非常广泛,对作业工人存在潜在的生命伤害等安全隐患。而相当一部分硫化氢主要来源于硫酸盐还原菌的代谢。目前国内关于油田脱硫剂主要有干法脱硫和湿法脱硫。虽然这些技术能够迅速将油井和集输系统中硫化氢气体降低至10mg/m3以下,但是治理效果持续性差,费用高昂,甚至对原油炼化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油井硫化氢的方法。以从单井和集输系统中筛选并培养出的多种高效的硫化氢抑制细菌为基体进行协同培养和降解效果研究,将降解不同成分的微生物进行复合培养,在营养液的作用下,其降解效果大幅度提高,同时本技术采用直接投加的方法处理,工艺简单,成本低。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复合菌剂治理油井硫化氢的方法,其微生物复合菌剂包括: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奈瑟菌(Neisseria)和耐盐芽孢杆菌(Bacillus halodurans)三类微生物菌属。
微生物复合菌剂中产碱假单胞菌、奈瑟菌、耐盐芽孢杆、硝酸钠培养液的质量百分比依次为:2-5%、2-7%、0.2-3%、30%,其余为水。
包埋小球的制作
1)向反应器中加入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碳酸钙和水,其百分比质量浓度计聚乙烯醇浓度为6~10%,海藻酸钠0.6~2%,碳酸钙0.3-0.5%,其余为水,四种组分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将反应器中以上四种物质搅拌混匀后加热至80℃后恒温,搅拌直至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碳酸钙完全溶解,然后冷却至35℃恒温保存。
2)将微生物复合菌剂悬液与1)中制备的包埋剂按照体积比为1:2混合后,用蠕动泵逐滴加入含5-7%硼酸和1-2%二氧化硅的混合溶液4%,交联10小时后滤出小球,用生理盐水洗涤2~3次后冷藏备用。
(3)现场投加方式为:在套管口加入硫化氢生物抑制剂包埋小球,加入量为单井50g~1500g,最后加入3m3水将包埋小球冲入井底,每次加药间隔25天。
发明的效果
发明的目的是从生物代谢过程源头入手控制油井次生硫化氢的生成,利用本发明实现从油井硫酸盐还原菌生成硫化氢的源头予以控制,使得油井硫化氢浓度达到目前国家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10mg/m3的要求,消除集输系统硫化氢气体对人体危害的安全隐患,降低硫化氢对管线的腐蚀作用,实现以人为本,改善油井作业场所工作环境,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图附说明
图1生物抑制剂对单井和集输系统硫化氢的抑制效果
具体实施方案:
实施例1:
以一口硫化氢浓度为260mg/m3,原油产量为1立方米每天,除硫作业25天的油井硫化氢气体防护技术现场实施方案为例。
(1)该混合药剂主要由质量浓度3%的产碱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alcaligenes)AB288317、3%耐盐芽孢杆菌(Bacillus halodurans)EF532901细菌和7%奈瑟菌(Neisseria)属AJ535704细菌组成。其余成分为培养液,该培养液硝酸钠质量百分比占30%,水占57%。
(2)包埋小球的制作
1)向反应器中加入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碳酸钙和水,其百分比质量浓度计聚乙烯醇浓度为10%,海藻酸钠2%,碳酸钙0.5%,其余为水,四种组分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将反应器中以上四种物质搅拌混匀后加热至80℃后恒温,搅拌直至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碳酸钙完全溶解,然后冷却至35℃恒温保存。
2)将微生物混合药剂菌悬液与1)中制备的包埋剂按照积比为1:2混合后,用蠕动泵逐滴加入含5%硼酸和2%二氧化硅4%的混合溶液中,交联10小时后滤出小球,用生理盐水洗涤2~3次后冷藏备用。
(3)单井加药。经测算向单井中加入60g经过包埋的药剂。静置48小时后开始测量硫化氢浓度。
监测取样点:单井测试于套管口,储油罐量油口呼吸带,拉油站于储油罐量油口;测试方法:利用气象色谱测试硫化氢。实施效果:单井和集输系统均可在第3天降低至100mg/m3,在试验周期第18天硫化氢浓度可降低至10mg/m3以下,并可以维持抑制效果25天。如图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716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