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异路气源控制的蝶阀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74302.5 | 申请日: | 2013-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533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徐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敏 |
主分类号: | F02M25/07 | 分类号: | F02M25/07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200240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异路气源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排气再循环系统,特别是一种异路气源控制的蝶阀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的有害排放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随着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日趋增加,降低发动机有害排放物这一目标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动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世界石油制品的消耗量逐年上升,国际油价居高不下,柴油车的经济性日渐突出,这使得柴油机在车用动力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以开展柴油机有害排放物控制方法的研究,是从事柴油机设计者的首要任务。排气再循环系统是将柴油机产生的废气的一小部分再送回气缸。再循环排气由于具有惰性将会延缓燃烧过程,也就是说燃烧速度将会放慢从而导致燃烧室中的压力形成过程放慢,这就是氮氧化合物会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提高废气再循环率会使总的排气流量减少,因此废气排放中总的污染物输出量将会相对减少。在中速工况时,发动机需要较大的排气再循环率,以降低排温,减小污染;在低速工况时,发动机需要较小的排气再循环率,以提高发动机的进气量。
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号ZL200410063439.5,专利名称:电子式排气再循环气体控制装置,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控制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率的装置,能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中高转速工况;但是其排气再循环率的变化是通过专门的控制结构来实现的,从而使控制系统变的比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异路气源控制的蝶阀装置,使其排气再循环率可以自我调节,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中低转速工况,而且结构简单,不需要专门的控制机构。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压气机进气管、压气机、发动机进气管、发动机、发动机排气管、涡轮、涡轮排气管、连接轴、第一连接管、第一旋转轴、蝶阀、第二连接管、第二旋转轴、链条、容积腔、固定体、第一贯穿管、第二贯穿管、弹性部件、隔板、旋转体、连接板和固定板,压气机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涡轮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的出气口、涡轮排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压气机与涡轮通过连接轴同轴相连,第一旋转轴的后端穿过第一连接管后镶嵌在第一连接管的内壁上,第一旋转轴的前端在第一连接管的外边,蝶阀安装在第一连接管内并与第一旋转轴固结在一起,容积腔的纵截面为圆环状,固定体、旋转体的纵截面均为圆弧状,容积腔、固定体、旋转体的横截面均为长方形,固定体安装在容积腔内并与容积腔的内壁面固结在一起,第一贯穿管、第二贯穿管均布置在固定体内,第一贯穿管、第二贯穿管连接在一起,第一贯穿管、第二贯穿管的横截面均为长方形,第二贯穿管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一贯穿管的横截面面积,隔板安装在第二贯穿管内并与第二贯穿管的壁面密封接触,旋转体的一端伸入第一贯穿管内并与第一贯穿管的壁面密封接触,旋转体的另一端与隔板固结在一起,第二旋转轴的后端穿过容积腔后镶嵌在容积腔的后壁上,第二旋转轴的前端在容积腔的外边,旋转体、连接板、第二旋转轴、固定板均固结在一起,固定体的左壁面通过弹性部件与固定板连接在一起,第一旋转轴的前端、第二旋转轴的前端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发动机排气管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发动机进气管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穿过固定体后与第一贯穿管相连通。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弹性部件为弹簧,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均为等截面圆管,蝶阀的横截面为圆形。
在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中,旋转体可以在容积腔内自由旋转,旋转体、连接板、第二旋转轴固结在一起,第一旋转轴与第二旋转轴通过链条连接,蝶阀和第一旋转轴固结在一起;因此,旋转体、连接板、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蝶阀可以同步旋转。当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较大时,隔板上方的第二贯穿管内压力也较高,由于第二贯穿管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一贯穿管的横截面面积,所以旋转体带动蝶阀顺时针旋转并压缩弹性部件,第一连接管内喉口面积变大,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率增大,从而使发动机的爆压和最高燃烧温度降低;当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较小时,隔板上方的第二贯穿管内压力也较小,在弹性部件的弹性作用下旋转体逆时针旋转,旋转体带动蝶阀逆时针旋转,第一连接管内喉口面积重新变小,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率减小,从而使发动机进气量增大,油耗降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带有涡轮增压器的排气再循环系统,既能兼顾发动机的中低转速工况,又能使排气再循环系统不需要专门的排气再循环率控制机构。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敏;,未经徐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743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进气作为气源的气动装置
- 下一篇:用于确定活塞式发动机的当前的气缸冲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