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合金前碰撞横梁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80036.7 | 申请日: | 2013-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07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柯留洋;连海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4 | 分类号: | B60R19/04;B62D21/15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铝合金 碰撞 横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碰撞横梁。
背景技术
前碰横梁为汽车高低速碰撞时的主要吸能部件,传统结构采用钢制零件。分别由碰撞横梁外板、碰撞横梁内板、左右碰撞吸能盒构成。钢制零件的碰撞横梁内外板都身采用高强度钢板,零件在制作完成后回弹控制困难,焊接完成整体后零件回弹波动大,对后期的质量控制、碰撞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另外,采用高强度钢零件,对于低速碰撞由于钢的强度强,溃缩困难,对行人保护不利。而碰撞又需要把前保险杠两端做得特别强,两者之间钢件结构权衡困难。同时,由于受到钢件密度的影响,前碰横梁一般很难做出工艺简单、自重较轻、性能卓越的产品。所以急需开发一种自重较轻、抗弯能力强、零件质量稳定的碰撞横梁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铝合金前碰撞横梁结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材料和结构改变,使车身轻量化,同时提高车身的前碰和偏置碰性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铝合金前碰撞横梁,包括横梁本体、两个碰撞吸能盒和两个底面安装板。
所述横梁本体呈弓形,弓形的结构可以有效的增大碰溃缩距离,很好的保护机舱关键零部件,同时弓形的结构能随着碰撞变形力的大小来适应整个碰撞过程,提高了溃缩变形要求。
并且,横梁本体为等截面结构,截面为目字状,使截面呈上中下三个封闭的口字型,三个口字型结构,三个封闭的腔体,很好地保证了零件本身的抗弯曲能力。同时等截面的长方形结构,零件可以采用先挤压成型和弯曲成型工艺实现。
所述碰撞吸能盒位于横梁本体两端,其为前后开口的方盒结构,前端焊接在横梁本体的内侧面,后端与底面安装板焊接,底面安装板上有与纵梁连接的安装过孔;所述碰撞吸能盒的上下左右四个面中,至少有两个面的中段是是呈梯形内凹的,形成台阶筋,如梯形立柱结构,提高了整个碰撞吸能盒的性能。
所述碰撞吸能盒的左右两个面的前后方向宽度一个宽一窄,与横梁本体的弓形面的弧度吻合。即铝合金碰撞吸能侧向视图也身呈梯形,梯形的界面有效的保证了与平面的底面安装板的连接和与横梁本体的弧面的焊接,同时梯形截面无焊接翻边,与铝合金横梁本体和底面安装板都采用对接焊实现,减少了焊接翻边所需重量。
可见,本发明采用铝合金材料使得碰撞横梁的自重较轻、抗弯能力强,同时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又保证了零件质量稳定性,提高了车身的前碰和偏置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铝合金前碰撞横梁和车体装配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为铝合金前碰撞横梁总成爆炸图;
图3铝合金碰撞横梁本体的A-A断面图;
图4为铝合金吸能盒的B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结构:
如图2所示,本铝合金前碰撞横梁由前碰撞横梁本体1、右碰撞吸能盒2、左碰撞吸能盒3,右底面安装板4,左底面安装板5通过保护焊接合而成。
前碰撞横梁本体1呈弓形,其截面如图3所示,由第一至第五型面1-1、1-2、1-3、1-4、1-5、1-6五个规则的平面组成,形成一个矩形的长方体结构,而第七和第八面1-7、1-8分别均匀的布置在长方形里面,把长方形直接阻隔成三个正方形,三个正方形竖直排列,犹如三个槽钢布置在车身前端,很好的保证了零件的抗弯曲能力,前碰撞横梁本体1整个截面呈等截面设计,在制作时先采用挤压成型技术,挤压出直线的前碰撞横梁本体1。前碰撞横梁本体1再通过弯曲成弓形结构。
碰撞吸能盒采用如图4所示结构,由上下左右四个面组成四方形的方盒结构,采用挤压工艺实现。四方盒的每个面分别由第一至第五面2-1、2-2、2-3、2-4、2-5五个面组成,第一面2-1和第二面2-2形成钝角、第二面2-2和第三面2-3形成钝角、第三面2-3和第四面2-4形成钝角、第四面2-4和第五面2-5形成钝角,依次为每个面与每个面形成钝角,而第三面2-3和第一、第五面2-1、2-5平行,形成一个台阶筋,碰撞吸能盒的四个面都有四个台阶筋,分别位于碰撞吸能盒的四个组成面的中间,并且布置与碰撞方向(X向平行)。在碰撞时如四个梯形立柱分布于零件的四周,对于整体的碰撞性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零件在X向采用等截面结构,零件可以一次挤压成型,工艺简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800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