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搬运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82415.X | 申请日: | 2013-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82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白川孝之;堀井幸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加特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5G67/02 | 分类号: | B65G6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劲松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搬运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与无人搬运车之间进行搬运物的交接的搬运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工厂内的自动化、省力化,在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托盘等的搬运物的搬运中利用了无人搬运车(AGV)。无人搬运车可以沿着由磁带、激光器等指定的轨道自主地行驶。
将搬运物装载在无人搬运车上直接进行作业的情况较少,通常,由无人搬运车搬运的搬运物被转移到传送带上,利用传送带搬运到作业者附近。另外,作业结束后的搬运物利用其它的传送带被搬运到无人搬运车的轨道附近,返回到无人搬运车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14743号公报
如上所述,只要使用无人搬运车,能够推进工厂内的自动化、省力化。但是,在无人搬运车和传送带之间转移搬运物的作业依然由作业者的手工进行,还存在中进一步自动化、省力化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技术性课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将无人搬运车和传送带之间的搬运物的交接自动化,进一步推进工厂内的自动化、省力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本发明的搬运系统构成为包括:其构成为包括:无人搬运车;装卸装置,其内部具有所述无人搬运车通过的通路,当所述无人搬运车通过所述通路时将搬运物交给所述无人搬运车,所述装卸装置具备:待机传送带,其设置在所述通路的上方,并载置有所述搬运物;第一转动部件,其向所述通路内突出,当与进入到所述通路的所述无人搬运车接触时旋转;第二转动部件,其与所述第一转动部件的旋转连动而旋转,与载置于所述待机传送带的所述搬运物接触并将所述搬运物拉近至所述待机传送带的边缘,所述无人搬运车具备联动部件,该联动部件从所述无人搬运车向上方延伸,与所述待机传送带上的所述搬运物的后端接触,随着所述无人搬运车在所述通路内前进,将所述待机传送带上的所述搬运物推出到所述无人搬运车上。
根据上述方式,无人搬运车和传送带之间的交接被自动化,能够进一步推进工厂内的自动化、省力化。另外,通过具备排列机构,能够不被挂住而顺畅地进行搬运物从装卸装置向无人搬运车的搬出,提高搬运系统的运转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搬运系统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搬运系统的俯视图;
图3A是用于说明分离机构及方向转换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3B是用于说明分离机构及方向转换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3C是用于说明分离机构及方向转换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3D是用于说明分离机构及方向转换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3E是用于说明分离机构及方向转换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推出机构的详细部分结构的图;
图5A是用于说明推出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5B是用于说明推出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排列机构的详细部分结构的图;
图7A是用于说明排列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7B是用于说明排列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7C是用于说明排列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8A是图7A的A向视图(斜面省略);
图8B是图7B的B向视图(斜面省略)。
符号说明
2:无人搬运车
3:托盘(搬运物)
6:装卸装置
31:倾斜传送带
32:导轨(导向部件)
23:联动杆(联动部件)
41:升降传送带
44:固定传送带
51:推出部件
52:联杆机构
91:待机传送带
96:臂
97:折板(flap)
100:搬运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搬运系统100的整体构成。搬运系统100由多个无人搬运车2和在与无人搬运车2之间进行托盘3的交接的装卸装置6构成。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假定无人搬运车2为一台进行说明。
(无人搬运车2的构成)
无人搬运车2是在由磁带、激光器等指定的轨道10上自主地移动的车辆。本实施方式的无人搬运车2被具有动力源的前引车牵引而移动,但也可以是其本身具有电动机等动力源而进行移动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加特可株式会社,未经加特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824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