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2-烯醛衍生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83974.2 | 申请日: | 2013-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885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邹建平;周少方;李大鹏;张周晔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B37/06 | 分类号: | C07B37/06;C07C69/708;C07C67/317;C07C47/21;C07C47/232;C07C45/65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衍生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2-烯醛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烯醛衍生物,又称α,β-不饱和醛衍生物,是一类具有生物化学活性的化合物,是重要的工业产品及生产原料,其与共扼二烯发生Diels-Alder反应可合成一系列脂环族烯烃化合物;在碱催化剂存在下,它又能与负碳离子进行亲核加成的Michael反应生成很多有用的化合物;并且多种2-烯醛,如(E)-2-戊烯醛、(E)-2-己烯醛、(E)-2-庚烯醛、(E)-2-辛烯醛、(E)-2-壬烯醛、(E)-2-癸烯醛、(E)-2-十一烯醛、(E)-2-十二烯醛、(E)-2-十三烯醛是常用的食用香料。此外,2-烯醛衍生物还可以用于药学领域,比如(E)-2-己烯醛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E)-2-己烯醛、(E)-2-庚烯醛、(E)-2-辛烯醛和(E)-2-壬烯醛对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菌丝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E)-2-己烯醛对玉米储存过程中产生的串珠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现有技术中,报道的2-烯醛衍生物的合成方法主要是醇醛缩合法、氧化法、缩合还原法、Witting合成法以及有机金属锂试剂合成法。
美国专利US4136990报道了一种以锐钛矿TiO2为催化剂,脂肪族饱和醛(C2~C8)或它们的混合物在14个大气压、100~300℃条件下反应制备得到2-烯醛的方法;Masakatsu Matsumoto 公开了一种以RuCl2(PPh3)3为催化剂,利用氧气将烯醇转化成2-烯醛的方法;野村正人等公开了一种先将丙二酸与脂肪醛缩合生成α,β-不饱和酸,再经还原和氧化过程得到2-烯醛的方法,该方法需要重金属铬试剂的参与,其技术路线如下:
;
Nagata W公开了一种羰基化合物与Wittig试剂反应得到2-烯醛的方法,其技术路线如下:
;
所用的Witting试剂作为一种亲核试剂先在碱性条件下极化,然后与羰基化合物反应得到相应的烯醛;Robert H等公开了一种利用乙氧基乙烯基锂与羰基化合物反应得到2-烯醛的方法,其技术路线如下:
;该反应需要在无水无氧、低温下进行(参见:Masakatsu Matsumoto and Satoru Ito,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81, 907-908;野村正人,藤原义人,松原义治,油化学,1980,29(10), 755-759;Nagata W and Hayase Y, J. Chem. Soc. C, 1969, 460-466;Robert H. Wollenberg , Kim F. Albizati , Rohan Peries, J. Am. Chem. Soc., 1977, 99 (22): 7365–7367)。
现有方法能够制备出2-烯醛衍生物,但是存在反应条件苛刻、产率不高、污染大、试剂昂贵等不足;因此寻找一种原料来源简单、符合绿色化学要求、反应条件温和、普适性好的制备方法以有效地合成2-烯醛衍生物是很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2-烯醛衍生物的方法,其具有原料来源简单、高收率、反应条件温和、普适性好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制备2-烯醛衍生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以脂肪族末端炔烃与苯硫酚衍生物为反应物,在有机溶剂中,于5~80℃下搅拌至TLC显示反应完成,得到α-芳硫基醛衍生物;
(2)在溶剂中,将α-芳硫基醛衍生物与过氧化氢于0~90℃下反应至TLC显示反应完成,得到产物2-烯醛衍生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839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