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成藏期致密砂岩古孔隙度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85613.1 | 申请日: | 2013-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555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陈冬霞;庞雄奇;郭迎春;刘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贾磊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定 成藏期 致密 砂岩 孔隙 方法 | ||
1.一种确定成藏期致密砂岩古孔隙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储层岩性、分选系数和成岩作用特征;
根据所述成岩序列中不同成岩作用特征的组合,利用初始孔隙度、孔隙度损失模型、孔隙度增加模型和裂缝孔隙度模型生成储层的孔隙度综合演化模型;
根据储层成岩作用阶段,结合储层初始孔隙度和储层孔隙度综合演化模型建立储层孔隙度演化史模型;
将待测的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时期与储层孔隙度演化模型进行匹配进而确定成藏期致密砂岩古孔隙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确定成藏期致密砂岩古孔隙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岩作用特征包括,压实和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压实压溶产生微裂缝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确定成藏期致密砂岩古孔隙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隙度损失模型中包括压实损失和胶结损失,其中压实损失通过以下公式得到:
ΦC=Ф0*e(-C*Z) (2)
其中,C为压实因子,Z为埋藏深度,Ф0为初始孔隙度,Ф0=20.91+(22.9/S0),其中,S0是Trask分选系数;
胶结损失是由于胶结作用所导致的孔隙度损失,其孔隙度损失量ΦCe大体与胶结物的含量相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确定成藏期致密砂岩古孔隙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隙度增加模型中,溶蚀增加孔隙度Φd是指总储集空间中溶蚀孔所占据的那部分储集空间:
溶蚀增加孔隙度Φd=溶蚀孔面孔率/总面孔率×实测孔隙度 (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确定成藏期致密砂岩古孔隙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裂缝孔隙度是指在单位体积的岩石中裂缝体积所占的比例:
Φf=Wf*Af*Qf/V (4)
式中,Φf为裂缝孔隙度;Wf为平均裂缝宽度;Af为平均裂缝面面积;Qf为岩石内裂缝的数量;V为岩石体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确定成藏期致密砂岩古孔隙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层孔隙度综合演化模型如下:
式中,Ф为某一时期孔隙度;Ф0为初始孔隙度;C为压实因子;Z为埋藏深度;ZA为成岩演化阶段初始埋藏深度;ZB为成岩演化阶段最大埋藏深度;Φl为岩石中绿泥石含量导致的储层的孔隙度增加;ΦCe为胶结作用损失的孔隙度;Φd为溶蚀增加孔隙度;Φf为裂缝孔隙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确定成藏期致密砂岩古孔隙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储层成岩作用阶段,结合储层初始孔隙度和储层孔隙度综合演化模型建立储层孔隙度演化史模型中具体包括:
针对早成岩作用的A期的储层孔隙度演化史模型为:
Ф=Ф0*e(-C*Z)+Z/1500*Фl (6)
其中,Z:0-1500m;ZB=1500m;
针对早成岩作用的B期的储层孔隙度演化史模型为:
Ф=Ф0*e(-C*Z)+Фl-(Z-1500)/(2500-1500)*ФQ+(Z-1500)/(2500-1500)*Фd (8)
其中,Z:1500-2500m;ZB=2500m;
针对晚成岩作用的A期的储层孔隙度演化史模型为:
Ф=Ф0*e(-C*Z)+Фl-(Z-2500)/(4800-2500)*ФQ+(Z-2500)/(4800-2500)*Фd-(Z-2500)/(4800-2500)*ФA (9)
其中,Z:2500-4800m;ZB=4800m;
针对晚成岩作用的B期的储层孔隙度演化史模型为:
Ф=Ф0*e(-C*Z)+Фl-ФQ+Фd-ФA+Фf (10)
其中,Z=ZB>4800m;
Ф为某一埋藏深度下的岩石的初始孔隙度;Ф0为初始孔隙度;Z为埋藏深度;ZB为成岩作用阶段的最大埋藏深度;C为压实因子;Фl为岩石中绿泥石含量导致的储层的孔隙度增加;ФQ为岩石中石英次生加大和自生石英的含量导致的孔隙度的减低量;Фd为溶蚀增加孔隙度;Фf为裂缝孔隙度;ФA为岩石中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8561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