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可穿戴设备的中央处理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88733.7 | 申请日: | 2013-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573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丁义民;王强;杨会峰;黄钧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同方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5/78 | 分类号: | G06F15/78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穿戴 设备 中央 处理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的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用于可穿戴设备的中央处理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可穿戴设备发展迅速,如智能手表、手环、智能眼镜等。
可穿戴设备的中央处理模块一般包括一种或多种传感器、通讯电路和可充电电池。 由于可穿戴设备的外观所限,其体积一般较小,更有一些设备需要进行防水设计,对于外部的充电电源接头、数据交换接口等构成了比较大的限制。因此,可穿戴设备较多地采用无线充电和蓝牙通讯交换数据方式。无线充电一般采用专用的无线充电器,通过电磁耦合(频率一般为 1MHz 左右)的方式为可穿戴设备进行充电,可穿戴设备内置电源转换电路,用电磁耦合方式获得的能量为电池进行充电。上述方式,由于需要专用的充电设备和通讯接口,使得成本较高且携带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可穿戴设备的中央处理模块。它使用了应用很普及的非接触式 IC 卡和读写器技术进行充电和数据交换,具有成本低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如下方式实现:
一种用于可穿戴设备的中央处理模块,它包括天线、非接触式 IC 卡电路、处理电路、传感器电路、电源切换电路和电池。其结构特点是,所述非接触式 IC 卡电路上设有与天线连接的天线端、电源输出端、数据输入端和数据输出端。 电源输出端连接到电源切换电路,数据输出端连接到处理电路的输入数据端,处理电路的输出数据端连接到非接触式 IC卡电路的输入数据端。电源切换电路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到传感器电路和处理电路,电源切换电路与电池相互连接。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可以使用通用的非接触式 IC 卡读写器进行充电,如果非接触式IC 卡读写器连接计算机,还可以通过本发明与可穿戴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本发明也可以使用具有近场通讯功能(NFC)的移动设备(如手机等)对其进行充电,同时还可以进行对可穿戴设备的数据进行采集。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降低了成本,使用携带更加方便。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本发明包括包括天线1、非接触式 IC 卡电路2、处理电路6、传感器电路3、电源切换电路4和电池5。非接触式 IC 卡电路2上设有与天线1连接的天线端、电源输出端21、数据输入端23和数据输出端22。电源输出端21连接到电源切换电路4,数据输出端22连接到处理电路6的输入数据端62,处理电路6的输出数据端63连接到非接触式 IC卡电路2的输入数据端23。电源切换电路4的输出端42分别连接到传感器电路3和处理电路6,电源切换电路4与电池5相互连接。
本发明在使用中,其工作频率为 13.56MHz。外部读卡器或具有近场通讯 NFC 功能的移动设备靠近采用本发明的可穿戴设备时,可穿戴设备通过天线1耦合,获取外部射频场的能量,并通过非接触式 IC 卡电路2恢复电能,并输出。输出的电能经电源切换电路4,一方面为电池5充电,另一方面为传感器电路3和处理电路6供电。外部读卡器或具有 NFC 通讯功能的移动设备此时可以通过 ISO/IEC14443 协议与可穿戴设备进行通讯,并获取相关数据。当外部没有射频场时,电池5经电源切换电路4为传感器电路3和处理电路6供电。此时,非接触式 IC 卡电路2处于无电状态,不消耗电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示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凡熟悉此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公开的技术范围内,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思路显而易见的变换或者替换,都应该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同方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同方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887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终端
- 下一篇:基于防爆手持终端的移动HSE知识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