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椎间填充融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90411.6 | 申请日: | 2013-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55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罗宗平;杨惠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博习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1 | 代理人: | 伊美年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填充 融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椎间填充融合装置。
背景技术
人体脊椎的椎体终板间的椎间盘是一个相当符合机械原理的微妙构造,它中央的核心是一个直径大约1.5cm、由饱含液体所构成的髓核,其具有变形能力可以承受脊椎的压力;外围则是由多层错综排列的纤维环所构成,强韧的结构可以维持核心的稳定性,所以椎间盘是人体天然的缓冲体,可以分担脊椎所承受的压力,避免脊椎受伤。
人体常因搬运重物或用力不当、长期的姿势不正确、怀孕中后期压迫、腰背部受重力撞击等因素而造成椎间盘突出,程度较轻者会造成纤维环膨大但仍然完整,临床上称为椎间盘突出,程度较重者则造成纤维环破裂,椎核溢出,压迫到脊椎神经,临床上称为椎间盘疝脱或突出。其中,尤以年长者的椎间盘更容易退化而造成功能不正常,需进行手术将椎间盘取出,并装设人造椎间盘或可替代的椎间支撑物或填充物。
由于椎间盘在人体脊椎中所扮演的角色极为重要,故人造椎间盘或可替代的椎间支撑物或填充物必须符合人体的舒适感且可达到椎间盘原有的功能,其构造设计很重要。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将不锈钢(球轴承)假体植入到病人体内,这种装置早期有其积极的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椎间盘间隙因钢球下沉到椎体中而丧失高度。
目前使用较多也较成熟的椎间支撑构件及填充技术主要分成下面两类:
1)第一类主要是机械概念设计的人造椎间盘或类似填充器,基本上是椎间盘替换的产物,其旨在恢复脊椎运动段单元的运动范围。这些装置通常包括通过刚性的稳定机构固定在相邻椎体上的金属终板,以及由聚乙烯或其他聚合物材料形成的芯体,且表面微孔设计,可诱导骨生长,外形设计符合人体正常生理解剖。
然而现有的上述人造椎间盘或类似填充器的共性是均设计成刚性结构(多采用金属或陶瓷制成),在人体活动时,会使椎体终板与其相互摩擦,造成不舒适感及椎体终板的磨损。并且此类填充物或支撑物的上下型面均为具备刚度的平整表面,这类表面与椎体终板表面骨生长产生的凹部(纹路)的局部接触为点接触,接触部位的脊椎所承受的应力较为集中,时间一长会导致填充物或支撑物局部压入椎体终板内,造成局部骨质塌陷。对于一类采用生物相容性材料(如骨渣和人工骨材料)制成的支撑物,虽然长期与椎体终板的接触亦能达成融合,但由于并非是与椎体终板表面的完全贴合,故始终无法确保其与上下椎体终板的骨质表面能够真正的很好的融合。
2)第二类主要是藉由生理概念设计,其主旨是将自体骨、异体骨或人工骨材料直接打入椎间进行填充,由于是柔性质地,其优点是能够确保填充物与上、下椎体终板表面贴合;但缺点是缺乏强度,无法形成稳固的力学支撑结构,易塌陷,故最终无法形成优良的条件造就与脊柱骨质的融合。
目前亦有一类采用水凝胶、弹性体或基于聚氨酯的生物相容性人工骨材料作为芯体,其旨在通过于病人的脊椎终板之间吸收和放出流体同时还保持椎间盘的自然吸震或缓冲性能来恢复椎间盘的功能。生理概念的装置通常仅被视为部分的解决方案,这是因为它们设计成仅更换椎间盘的核或一部分,故存在实际植入手术时操作繁琐,精度要求高,过程复杂的缺陷,且并不能很好的替换椎间盘,达到形成完全融合且稳固的骨质力学结构,与采用脊椎支撑物构建骨质融合的理念是不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植入椎间盘患者腰椎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椎体终板之间的椎间填充融合装置,该装置不仅仅能够形成稳固的力学架构用以支撑脊椎,而且其可与上下椎体终板表面完全贴合,为达成支撑体与脊柱骨质的融合创造有利条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椎间填充融合装置,用于填入人体腰椎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椎体终板之间,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内部填注填充物的围裹体,还包括一套置于所述围裹体外围用以支抵上、下椎体终板并撑起所述填充物的环状气囊,所述填充物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上、下椎体终板的表面相贴合,并且所述填充物取自自体骨或者异体骨或者人工骨材料。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所述围裹体为袋状容器,该袋状容器包括围圈及与围圈相连的顶面和底面,所述填充物填充入袋状容器内驱使顶面和底面分别与上、下椎体终板表面相贴合。
更进一步的,本发明中所述袋状容器的围圈的支撑强度大于顶面和底面的支撑强度。
具体优化的,本发明中所述袋状容器为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的网体,其中围圈的编织密度大于顶面和底面的编织密度。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所述围裹体也可以是环套,所述填充物填入环套内,而填充物的顶部和底部分别直接与上、下椎体终板的表面相贴合。
具体优选的,本发明中所述环套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博习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博习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904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