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模块在前照灯的壳体中的容纳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93850.2 | 申请日: | 2013-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3657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4 |
发明(设计)人: | W·莱塞;N·勒尔;R·塞格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拉许克联合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19/02 | 分类号: | F21V19/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沈英莹 |
地址: | 德国利***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块 在前 壳体 中的 容纳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模块在前照灯的壳体(10)中的容纳装置(1),所述容纳装置包括设置在光模块与壳体(10)之间的照明范围调节元件(11)用以调节光模块在壳体(10)中的位置,其中,照明范围调节元件在壳体(10)中的位置借助于调整装置(12)可改变。按照本发明设定,调整装置(12)包括连接元件(13),所述连接元件构成用于补偿光模块在前照灯的壳体(10)中的位置的热引起的改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模块在前照灯的壳体中的容纳装置和一种具有这样的容纳装置的前照灯。容纳装置包括处在光模块与壳体之间的设置中的照明范围调节元件用以调节光模块在壳体中的位置,其中照明范围调节元件在壳体中的位置借助于一调整装置可改变。
背景技术
照明范围调节元件可以例如电地运行并且用作从前照灯的光模块发射的光的追踪装置,例如在汽车的位置改变时。照明范围调节元件在此随汽车的运动追踪光模块,使光模块在前照灯的壳体中暂时或持续地保持运动。同时为了光模块在前照灯的壳体中的至少一个连接点,照明范围调节元件构成一连接元件,并且通过为了调节目的的调整装置可以实施照明范围调节元件在壳体中的位置改变,其同样导致通过光模块发射的光的扩散方向的改变。
例如为了一前照灯的近光灯的明暗边界的位置,要求沿垂直方向高的精度。如果例如以少于1°改变光模块相对垂直线的定位,则在一距离10m上明暗边界已可以在垂直线中偏离超过10cm。由此得出,光模块在壳体中的容纳设置必须很精确地设置,并且由于温度变化虽然利用调整装置调整还是可能产生热膨胀,所述热膨胀使光模块在壳体中不被许可地偏移。
例如DE 10 2010 048 989 A1披露一种光模块在前照灯的壳体中的容纳装置,该容纳装置包括一照明范围调节元件,该照明范围调节元件容纳于一滑座元件中,所述滑座元件按特别的方式构成在前照灯的壳体中,以便滑座元件的倾斜对光模块在前照灯的壳体中的位置产生尽可能最小的影响。在此也提到,在前照灯中的滑座元件与壳体之间在导销与导向轮廓之间的间隙在出现温度变化时可以不利地受到影响,由此同样不利地影响光模块在壳体中的位置精度。
光模块在壳体中的容纳装置可以例如构成光模块在壳体中的一上连接点,经由它将光模块除在光模块的下侧上的两个其他的连接点外固定于壳体中。如果容纳装置、例如照明范围调节元件由于温度升高膨胀,则光模块在前照灯的壳体中可以向行驶方向倾斜,由此明暗边界向下降低。如果在容纳装置中、特别在照明范围调节元件中由于降温而收缩,例如在低的外部温度时,则光模块相反于行驶方向倾斜并且明暗边界可以按不被许可的方式向上移动。
照明范围调节元件通过调整装置容纳于前照灯的壳体中,调整装置一次性在设定前照灯时或在维修的范围内可以手动来操纵,以便使照明范围调节元件重新处于要求的位置。但在此未提供可能性,即经由调整装置校正照明范围调节元件进而光模块在前照灯的壳体中的位置的暂时的热引起的改变。
由DE 10 2010 009 283 A1披露一种光模块在前照灯的壳体中的容纳装置,该容纳装置构成为光模块在前照灯的壳体中的刚性容纳点并且包括一球头,以便可以改变光模块的位置。为了补偿容纳点在前照灯的壳体中的热引起的位置改变,提出各膨胀体,它们可以经由各相对彼此可变的膨胀长度相互连接,以便补偿壳体、但也还有容纳元件本身的热引起的形状变化。但经由一这样的热补偿装置不可能按简单的方式校正由于前照灯中的温度变化所引起的一照明范围调节元件的位置的改变。
发明内容
由此得出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光模块在前照灯的壳体中的容纳装置,该容纳装置包括一照明范围调节元件和一调整装置,并且其能够按简单的方式补偿光模块在前照灯的壳体中的位置的热引起的改变。
由一种光模块在前照灯的壳体中的按照本发明所述的容纳装置达到该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拉许克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黑拉许克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938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