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用吊机安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97299.9 | 申请日: | 2013-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486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2 |
发明(设计)人: | 蔡小平;朱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9/00 | 分类号: | B63B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钟玉敏 |
地址: | 20191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用吊机 安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装备有大型起重机设备的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船舶建造的种类很多,有许多船舶为了在许多码头不具备起重设施等情况下不依赖于码头的吊运设施,在其自身安装了用来吊运各种较大的设备和物资的起重设备。这些起重设备的特点是吊运吨位特别大、吊运的物品价值高。由于吊运的能力大,力矩和惯性矩也就特别大,所以该起重机的本身的体积也就比较大,对起重设备的承重法兰面的安装精度要求特别高,加工难度也就大。通常这些设备在船上焊接后再安装大型加工机械设备进行平台加工,其工作环境差,精度控制受环境的因素影响大。因此,为确保安装精度需要一种有效地加工安装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目前船用吊机的安装存在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能保证安装精度、改善作业环境的船用吊机安装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船用吊机安装方法,所述船用吊机包括起重机柱,所述起重机柱由上柱体和下柱体构成,所述安装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在车间内场将所述上柱体和下柱体装焊成起重机柱整体;
2)所述上柱体和下柱体焊接完成后,待二个钢结构自由冷却,释放二个钢结构间的内应力;
3)待整个起重机柱冷却连成一体后,加工起重机柱上表面,使起重机柱上表面与起重机柱的柱体中心线垂直;
4)将加工完成的起重机柱运送至船坞,在船体平稳状态下,通过其它起重装置将起重机柱吊装上船安装;
5)起重机柱和船身的安装完成之后,继续安装剩余吊机组件。
优选地,步骤1)中,装焊过程中保持上柱体的上平面和下柱体的中心线垂直。
优选地,步骤3)中,在车间内场采用上立式车床加工起重机柱上表面。
优选地,步骤3)中,使用水平仪对起重机柱上表面的平整度进行测量以保证起重柱上表面的平整度。
优选地,步骤4)中,通过使起重机柱上表面与船体上的安装基面保持平行完成安装。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发明利用车间内场的机床预加工以取代需要将大型加工设备拿到船上去加工组装的外场作业,既能减少船上高空作业的工作量,改善作业环境,同时又能有效地保证安装精度,减轻劳动强度,以克服安装过程中的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不足,适用于专用运输船、极地考察船的大型专用起重设备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船用吊机安装方法的安装流程图;
图2为加工起重机柱上表面的加工状态示意图;
图3为起重机柱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上柱体
2 下柱体
3 立式车床
4 柱体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 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为了减少船上高空作业的工作量,改善作业环境,同时又能有效的保证安装精度,以克服安装过程中的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船舶装备有大型起重机设备的安装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在车间内场先将上柱体1和下柱体2装焊成整体起重机柱。装焊、焊接过程中利用直角尺、水平仪等工具保持上柱体1的上平面和下柱体的2中心线相互垂直,焊缝表面不得有裂纹、夹渣、气孔等缺陷,焊接后不应残留有飞溅物;
2)上柱体1和下柱体2焊接完成后,待二个钢结构自由冷却,释放二个钢结构间的内应力,这些在内场作业因环境好、容易保证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972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船舶用污水排放控制设备
- 下一篇:自行车电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