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炙甘草的优化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601258.2 | 申请日: | 2013-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59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梦月;李晓波;张敏;邢兴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6/484 | 分类号: | A61K36/484;A61P1/04;A61P37/04;A61P39/00;A61P9/06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甘草 优化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的方法,具体是一种炙甘草的优化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炙甘草为一常用中药,经生甘草蜜炙而成。具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之功效,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脘腹疼痛、心动悸、脉结代。现代研究发现炙甘草具有显著改善胃肠功能、增强机体免疫、抗心律失常、神经保护、抑制糖尿病等多种作用。
目前蜜炙甘草的工艺多种多样,评价标准不统一,因此制备的炙甘草饮片质量参差不齐。市售炙甘草饮片多采用炒制法,该法炮制工艺不易控制。如,中国药典蜜炙甘草的炮制方法为:取净甘草,照蜜炙法炒至黄色至深黄色。对加法时间、温度均未明显确定,操作的主观判断因素较多,炒制过程中易粘锅、产生焦屑、焦斑,颜色、水分不易控制、不利于控制产品的质量,同是产品难保管、易吸潮、长霉。因此,如何制备优质的炙甘草具有重要意义。
经对现有文献检索,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0610017233.8,公开日2007-04-04,公开了一种蜜炙甘草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在室温下将甘草饮片与炼蜜水(水:炼蜜1:1~1:3)闷润至蜜水充分吸收,炼蜜与生甘草饮片3:7~3:20,然后置烘箱中90~110℃烘烤2~4小时,取出后干燥即得。该技术温度时间易于控制,所得样品中甘草酸、甘草苷等成分的含量较高。但该技术使用炼蜜;室温闷润,不易控制温度且耗时;烘烤时间较长,且活性未见评价。
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1210198987.3公开了另一种蜜炙甘草炮制方法:取相当于生甘草饮片质量0.32~1:0.37的炼蜜,将炼蜜与水按1:2~1:2.5混合,然后将生甘草饮片与炼蜜溶液闷润至炼蜜溶液被甘草充分吸收,置烘箱中40~60℃烘干,筛去碎屑即得。该法水分易于控制,质量稳定。但该法使用炼蜜;烘制温度过低,烘干所需时间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炙甘草的优化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炙甘草不仅外观性状良好,而且含水量低,活性成分含量高,药理作用强。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通过将生甘草饮片选净附杂后,取蜂蜜加水稀释成溶液,将蜂蜜溶液与生甘草饮片拌匀后在密闭环境下闷润,然后经烘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
所述的蜂蜜包括但不限于:枣花蜜、油菜花蜜、荔枝蜜、槐花蜜等;该蜂蜜的用量为生甘草饮片重量的30%~50%;加入2~3体积份的水稀释。
所述的闷润具体是指:蜂蜜溶液与生甘草饮片混匀、密闭后,置烘箱中加热润透。
本发明闷润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普通方法常用室温放置的方法,不能恒温,工艺难以控制;且润透所需时间较长。本发明采用烘箱加热恒温闷润,易于控制工艺,所需时间短。
所述的闷润优选温度为40~50℃,时间为3~5小时。
所述的烘制温度为120~150℃,烘制时间为30~60分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上述方法所得的炙甘草的应用,将其用于制备治疗慢性肠胃炎、慢性疲劳综合症、免疫功能低下以及心律不齐的药物。
技术效果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法采用食用蜂蜜无需事先炼制,价廉易得;采用烘箱加热闷润提高了闷润效率、缩短了时间,同时也易于控制闷润工艺,不经翻动,不产生碎屑,片形完整;所得炙甘草含水量少,活性成分含量高,药理作用强,对于脾虚及心律失常动物具有显著的疗效。
附图说明
图1为代表性炙甘草样品含量测定HPLC图谱;
图中:A为炙甘草样品:1.芹糖甘草苷,2.甘草苷,3.异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4.异甘草苷,5.甘草酸。B为混合对照品溶液。
图2为实施例所得炙甘草对脾虚模型小鼠肠推进率的影响图;
图中:**P<0.01。
图3为实施例所得炙甘草对脾虚模型小鼠胸腺指数的影响图;
图中:**P<0.01。
图4为实施例所得炙甘草对脾虚模型小鼠脾脏指数的影响图;
图中:*P<0.05,**P<0.01,***P<0.001。
图5为实施例所得炙甘草对脾虚模型小鼠炭粒廓清的影响图;
图中:*P<0.05,**P<0.05。
图6为实施例所得炙甘草对心律失常模型小鼠的影响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012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