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齿多刺蚁提取物及其制备和医药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1310606019.6 | 申请日: | 2013-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380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杨自忠;杨庭榜;李贵轲;高鹏飞;赵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理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K35/64 | 分类号: | A61K35/64;A61P31/10;A61P3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71003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齿多刺蚁 提取物 及其 制备 医药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双齿多刺蚁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含有该提取物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在制备防治真菌感染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新药物和新技术如广谱抗生素、激素、各种导管插管技术、化疗、移植等医疗手段的广泛使用,以及HIV感染和肿瘤,造成人类免疫系统被逐渐破坏的病例逐年增多,从而导致深部真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病的发病率愈来愈高;而另一方面,随着人类滥用抗生素和临床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传统抗生素不能有效对抗某些严重真菌感染和细菌感染,真菌的耐药现象日益严重。传统抗生素的作用已经遭遇显著瓶颈,大多数细菌、真菌对常见的抗生素产生了显著的抗药性;艾滋病患者、重症患者、烧伤患者等并发真菌性感染更使病患危在旦夕。因此,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新药已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
对耐药菌/顽固性真菌的研究迫在眉睫。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侵袭性真菌病与全身性真菌病(如曲霉病和念珠菌病等)、粘膜型真菌病(如“鹅口疮”等)、浅表型皮肤真菌病(如“香港脚”或“头皮癣”、“灰指甲”等)和过敏型真菌病(如哮喘与慢性炎症等)。在以上四类真菌病中,以第一类对人类危害最大,而后三类真菌病相对较轻一些。据来自国外的临床统计资料,在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群中,有4%是死于全身性曲霉菌类真菌感染,大约2%的人死于全身性念珠菌感染。临床统计资料表明,病人一旦患上全身性曲霉病,其死亡率高达85%,如患血液性念珠菌病则其死亡率达到了40%。利用现有抗真菌药物治疗全身性真菌病或血液感染型真菌病的效果至今仍无法令人满意。因此,药学界正在寻找可以抑制全身性真菌感染的新型药物。
目前,国内外已开发上市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有四大类,即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三唑类(如氟康唑、咪康唑、益康唑、依曲康唑和酮康唑等)、烷基胺类(如特比萘芬)和新开发上市的棘白菌素(echinocandins)类(如卡帕芬净和米卡民等)。前三大类抗真菌药均为20世纪开发上市的老药,而棘白霉素类则是21世纪初开发上市的新药。老品种的康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通过抑制真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中的羊毛甾醇14去甲基化酶而起效,此类老牌康唑类抗真菌药物抗菌谱较窄而耐压性与日俱增。新品种抗真菌药物虽抗菌谱扩大但是代谢性质和理化特性不佳,水溶性低、生物利用度差;患者需要高脂饮食以利药物吸收,或服用高价的特种制剂形式方可起效;为增加水溶性而添加的环糊精等也给肾功能不全者带来较大威胁。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无论第一代还是第二代均对有丝真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疗效不佳;而棘白霉素类抗真菌新药虽然对这类疾病有一定疗效,然而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尚无口服剂型,只限于注射(且仅限于医院使用),故病人使用颇为不便。其次,虽然棘白霉素对常见念珠菌病等真菌性感染疗效不错,但其价格昂贵,故而限制了它们在发达国家以外市场的销售量。据报道,在我国市场上,每支卡帕芬净注射剂(剂量为50毫克)的零售价为3,148元,而日本产的米卡民价格稍低一些,但每支(剂量为50毫克)也要650元。因此,我国医院临床目前最常用的全身性抗真菌药物仍为大扶康和特比萘芬。
综上所述,尽快寻找新型的抗真菌药物及活性物质来源,是今后数十年药物工作者们需要抓紧研制的当务之急。中药与天然药物因其在治疗中不良反应低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受到广泛重视;由中药或天然产物制成的各种单方或复方制剂以及中西药配伍制剂,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显现出良好的效果。由于中药与天然药物具有资源丰富、毒副作用低等特点,国内的专家正将目光瞄准该领域,发掘中国医药学宝库,力图找到能有效抑制真菌感染引起的各种疾病的药物,而我们的前期研究已看到了希望。
地球上已经记载和命名的昆虫,其种类超过100万种,约占整个动物界种类的80%以上,其中我国约有15万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昆虫已成为地球上优势的动物物种。据估算,昆虫的总生物量超过地球上所有动物总生物量,是当今世界上有待开发的生物类群之一。而药用昆虫是中国中医药宝库中的组成部分,据记载,有药用价值的昆虫约有800余种,隶属于昆虫纲的14目35科以上。不少昆虫类中药因疗效确切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近年来,对昆虫源药用成分的挖掘以及药用昆虫在治疗某些疑难杂症方面的独到作用,引起了广大医药工作者和昆虫学者的极大兴趣,药用昆虫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本发明人团队长期从事药用昆虫的开发利用研究,并已成功研制了以蟑螂为原料的“康复新液”、“肝龙胶囊”、“心脉龙注射液”等药品,主治:烧伤和烫伤等外伤创面、乙肝、急慢性心衰和室性早博等心脑缺血性疾病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理学院,未经大理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060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菊粉源重组别藻蓝蛋白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农作物秸秆制备二元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