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高强钢板之间或与铝合金板的自冲铆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06053.3 | 申请日: | 2013-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0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庄蔚敏;赵文增;李兵;张梦溪;许钦华;李永强;路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J15/10 | 分类号: | B21J15/10;B21J15/38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齐安全;胡景阳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强 钢板 间或 铝合金 铆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制造领域中的加工装置,更确切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超高强钢板之间或超高强钢板与铝合金板的自冲铆接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能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促使汽车行业在轻量化技术高速发展。通过大量使用轻质、高强材料(如高强度钢板、铝合金以及镁合金等)实现车身大幅减重已经成为车身轻量化最为主要的手段。
焊接钢板时随着钢强度级别的提高,会产生焊接稳定性下降、塑韧性变差、裂纹敏感性上升、热影响区性能变化的情况,降低构件的使用性能,因此传统的点焊连接工艺很难在保证不破坏超高强度钢板的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实现超高强度钢板之间的连接。同时由于铝、镁等轻质合金和高强钢在热导率以及热膨胀系数等物理属性上的较大差异,同时接触表面易与铜电极发生合金化反应形成氧化膜等特点,传统的电阻点焊技术、胶接技术、固相连接技术等都存在着种种缺陷无法较好的实现超高强钢和铝合金的连接。
自冲铆接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薄板材料机械连接技术。自冲铆工艺能够满足钢材或铝等轻型材料的连接要求,铆接过程中无化学反应,其抗静拉力和抗疲劳性都要优于点焊工艺,且板材在铆接时不需要钻孔,工艺步骤简化,节省成本,并能适合汽车车身高效率的生产,有效地攻破了点焊产生的各个难题。
现有的自冲铆接技术在铆接铝、镁合金等塑性差的轻合金工件时,容易使底部材料产生径向裂纹降低接头疲劳性能,有的发生脆裂,甚至直接导致接头失效。对超高强度钢板铆接时,由于材料强度极限过高(超高强度钢板的强度极限一般在1500Mpa以上),变形抗力较大,相应的延展性、塑性变形以及与其他强度较低的有色金属材料(例如铝合金、普通低强度钢板)的连接性就比较差。因此对超高强度钢板之间以及超高强度钢板和铝合金之间进行自冲铆接:一方面增加了对设备冲铆能力、铆钉强度的要求;另一方面,变形困难的超高强度钢板使得接头的成形性能较差,连接质量不高。
钢板在温度超过950℃时会完全相变转化成奥氏体,奥氏体有良好的延展性,此时板件的成型性会大大加强。同时铆接时板料的温度在600℃~800℃之间,这时板件的强度在应变率10/s时会降低到300Mpa左右。
利用超高强钢的这个性质在铆接的过程中对钢板进行预先加热有利于板件成形,从而得到性能良好、形状完好的铆接件,同时降低了铆接高强材料对自冲铆接设备铆接力、框架刚度的要求。
淬冷速率对钢板成形后的力学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在冷却速率高于27℃/s的时候,钢板热成形后才能完全转化为强度高的马氏体,从而得到超高强度钢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了现有技术无法在保证超高强度钢板的力学性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实现超高强钢之间以及超高强钢和铝合金的连接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超高强钢板之间或超高强钢板与铝合金板自冲铆接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超高强钢板之间或与铝合金板的自冲铆接装置包括复合冲头、复合压边圈、复合凹模与激光加热控制部分。
所述的复合冲头包括第一光纤管与第一凹透镜;
复合压边圈叠置在复合凹模的上面为接触连接,复合冲头置于复合压边圈的中心孔内为滑动连接,第一光纤管装入复合冲头的第一空心圆孔内为螺纹连接,第一凹透镜安装在第一光纤管下面的第一空心圆孔内,第一凹透镜与第一光纤管之间为螺纹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凹透镜的底面到复合冲头底面的距离为1~2mm,所述的复合冲头、复合压边圈与复合凹模的回转轴线共线。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复合压边圈包括4个结构相同的1号热敏电阻。所述的复合压边圈为圆环体结构件,复合压边圈的中心处加工有中心通孔,复合压边圈的底环面上环向至少设置有4个压边圈下端矩形凹槽,4个压边圈下端矩形凹槽与复合压边圈的中心通孔不连通,而与其外侧的沿着直径方向设置的压边圈下端方形凹槽相连通。4个结构相同的1号热敏电阻布置在压边圈下端矩形凹槽中,与4个结构相同的1号热敏电阻连接的压边圈下端导线分别布置在4个结构相同的压边圈下端方形凹槽中,4个结构相同的1号热敏电阻凸出于复合压边圈的底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060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