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体化双丝脉冲MIG焊电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08117.3 | 申请日: | 2013-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243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9 |
发明(设计)人: | 吴开源;李华佳;章涛;董重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3K9/10 | 分类号: | B23K9/10;B23K9/173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45 | 代理人: | 蔡茂略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体化 脉冲 mig 电源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STM32的高频IGBT逆变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一体化双丝脉冲MIG焊电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双丝脉冲MIG焊因具有焊接速度高、熔敷系数高、焊接质量好等优点而备受各国焊接学者关注。与单电弧焊接技术相比,双丝脉冲MIG焊由于两个电弧共同在一个熔池上燃烧,不仅提高了总的焊接热输入,而且改变了热量分布的特点,在进行高速焊时能有效避免咬边等缺陷,可以大大提高焊接速度和生产效率,能够获得优质美观的焊缝质量。目前,高效化焊接方法和不同焊接工艺的组合大量应用于各种生产场合。
常用的双丝脉冲MIG焊采用两台双控制系统经协同控制的焊接电源供电。两台双控制系统的焊接电源要实现协同控制,必须在工作过程中进行数据通信,以确保它们的输出电流的相位关系,通常采用CAN现场总线逐脉冲通信的方式,但该方式硬件设计复杂,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不利于焊接过程的稳定。而一体化双丝脉冲MIG焊可通过单一控制系统实现主机电源和从机电源输出电压电流的调节和电流脉冲相位的协同控制,避免了上述缺陷。
由此可见,现有的双丝脉冲MIG焊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缺点:
(1)结构复杂。分体式双丝脉冲MIG焊主机电源和从机电源相互独立,并采用独立的控制系统进行控制,两个控制系统之间通过通信协议来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主机电源和从机电源之间脉冲电流相位的协同控制。分体式双丝脉冲MIG焊系统结构复杂,体积庞大,控制系统软件复杂。
(2)系统不够稳定。分体式双丝脉冲MIG焊采用通信协议的方式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主机电源和从机电源之间电流相位的协同控制,该方式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不利于焊接过程的稳定。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一体化双丝脉冲MIG焊电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一体化双丝脉冲MIG焊电源系统,包括主机电源主电路、从机电源主电路及控制电路;
所述主机电源主电路一端与三相交流输入电网连接,其另一端与主机电弧负载连接;
所述从机电源主电路一端与三相交流输入电网连接,其另一端与从机电弧负载连接;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单一STM32数字化控制模块、第一控制模块及第二控制模块,所述主机电源主电路通过第一控制模块与单一STM32数字化控制模块连接,所述从机电源主电路通过第二控制模块与单一STM32数字化控制模块连接。
所述主机电源主电路与从机电源主电路结构相同,均包括依次电气连接的输入整流滤波模块、高频逆变模块、功率变压模块及输出整流滤波模块。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与第二控制模块结构相同,均包括一端与单一STM32数字化控制模块连接的故障保护模块、电压电流检测模块、高频驱动模块,所述故障保护模块的另一端与三相交流输入电网连接,所述高频驱动模块的另一端与高频逆变模块连接,所述电压电流检测模块的另一端与电弧负载连接。
所述单一STM32数字化控制模块采用控制芯片STM32F103ZET6,所述控制芯片STM32F103ZET6内嵌移相脉宽调制模块,所述移相脉宽调制模块产生两组四路移相PWM信号,分别控制主机电源主电路及从机电源主电路的开关管的开通和关断。
所述故障保护模块包括相互连接的过压检测单元、欠压检测单元、过流检测单元和过温检测单元。
所述高频驱动模块包括TLP250光耦芯片,所述TLP250光耦芯片有4个。
控制电路还包括人机界面模块,所述人机界面模块与单一STM32数字化控制模块连接。
一体化双丝脉冲MIG焊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采用周期四阶段控制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焊接启动,主机电源和从机电源同时进行引弧,引弧成功后进入主机峰值从机基值阶段,计算这一阶段的时间T1,启动定时器定时,时间到则切换到主从机基值阶段;
计算主从机基值阶段的时间T2,启动定时器定时,时间到则切换到主机基值从机峰值阶段;
计算主机基值从机峰值阶段的时间T3,启动定时器定时,时间到则切换到主从机基值阶段;
计算主从机基值阶段的时间T4,启动定时器定时,时间到则切换到主机峰值从机基值阶段;
上述阶段中T1=T3,T2=T4;
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实现主机电源和从机电源的电流脉冲相位关系的协同控制。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081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