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竹柳重组材制造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08457.6 | 申请日: | 2013-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22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邓玉和;王新洲;吴金绒;侯天宇;陈骁轶;董葛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7D1/04 | 分类号: | B27D1/04;B27K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牛莉莉;周海斌 |
地址: | 2100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组 制造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竹柳重组材制造工艺,专门针对竹柳的小径级材和枝桠材,且制得重组材性能优良。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性天然林资源的逐渐减少和各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不断增长的木材需求和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而充分利用小径级材和枝桠材则成为缓解该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
1973年,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科学家John Douglas Coleman提出了“重组木”(Scrimber or valwood)的技术设想:将枝桠材、小径级材等原料碾压成一种纵向没有断裂、横向分离的木束,然后施加胶粘剂粘合,并加工出高强度的新型人造木材产品。由于重组木将利用价值较低的枝桠材、小径级材进行了充分利用,对缓解目前的木材资源紧张意义重大,因此,许多国家参与了重组木的研究。
我国对重组木的研究也进行得比较早,在二十世纪末,主要以国产的马尾松小径级材和枝桠材作为原料研制重组木。进入二十一世纪,利用速生杨木、松木、桦木、毛竹生产重组木成为研究热点。
重组木发展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然而,重组木产品在市场上并不多见,这意味着重组木技术的市场化、商品化尚存在瓶颈。本发明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目前重组木技术的主要问题在于:(1)产品质量问题,如产品性能不稳定、易霉变、易开裂等,(2)生产成本问题,如生产周期长、能耗高,等等。本发明研究人员经进一步研究发现,一方面,现有重组木制造工艺对原料品种鲜少有严格限定,也很少专门针对特定品种的原料量身定做合适的具体工艺,从而导致上述问题发生;另一方面,现有重组木制造工艺采用的原料较为传统,缺乏对新型木材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无法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上形成有效突破。
据本发明研究人员所知,竹柳是利用多元遗传种质材料通过高新技术复合杂交的柳树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材质优良等突出性能优势,是工业原料林、盐碱地造林、湖泊滩涂造林、园林绿化、环境生物修复的理想树种,具有巨大的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竹柳的速生性和适应性,决定其具有应用于木材工业的潜力。
目前,尚不存在专门针对竹柳的重组材制造工艺,而且本发明研究人员在实践研究中发现,直接套用现有的各种重组木制造工艺均无法将竹柳制成性能令人满意的重组材,例如申请号200810041523.5授权公告号CN101642924B的中国发明专利(名称:一种重组木及其制造方法),申请号200810114331.2授权公告号CN101357470B的中国发明专利(名称:一种重组木及其制造方法),申请号201110290903.4申请公布号CN102371608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名称:一种户外重组竹地板的制造方法),申请号201210439930.8申请公布号CN102941612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名称:一种制造重组竹木装饰材的方法),等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竹柳重组材制造工艺,能顺利地将竹柳制成性能令人满意的重组材。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竹柳重组材制造工艺,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竹柳的枝桠材和小径级材去皮并沿其纵向切条制成木束;将木束在102℃-115℃条件下干燥至含水率为4-7%;
第二步、将木束浸入固含量为21-24%的水溶性酚醛树脂胶粘剂中,浸胶时间为15-25s;干燥木束;
第三步、将木束均匀铺装于预设的模框内,并捆扎固定;
第四步、将固定的木束冷压定型得预制材,冷压压力为2-3MPa,冷压时间为1-3min;
第五步、将预制材热压固化得热压预制材,热压时间为40-60s/mm,热压温度为120℃-160℃,热压压力为5-8MPa;
第六步、将热压预制材经后期处理制得竹柳重组材,后期处理包括裁边、砂光、锯截;所得竹柳重组材的密度为0.7-1.0g/cm3。
本发明研究人员经深入地实践研究后发现,只有严格按照上述制造工艺的各个步骤及其参数进行制造,才能最终制得性能符合国家标准的竹柳重组材,国家标准为GB/T28998-2012《重组装饰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084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淬保温炉
- 下一篇:官能团改性碳材料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