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农药增效剂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16674.X | 申请日: | 2013-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36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庆;董静洲;王瑛;张华峰;雷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
主分类号: | A01N43/16 | 分类号: | A01N43/16;A01N25/22;A01N63/00;A01P7/04;A01P3/00;A01N37/38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余晓雪;王敏锋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农药 增效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增效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农药增效剂。
背景技术
生物农药是利用天敌的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对害虫、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类农药制剂。在中国,生物农药是指昆虫病毒制剂、细菌(如苏云金杆菌)及其芽孢和毒蛋白制剂、真菌孢子制剂。然而,这些昆虫病毒、真菌孢子、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毒蛋白在喷洒到农林植物表面后难免受到阳光中的紫外线(UV)辐射而失活,导致农药残留期短和药效大大降低。昆虫病毒制剂在大田经受阳光照射一天后其侵染活性急剧下降到20%以下;紫外光对白僵菌、绿僵菌的分生孢子、Bt芽孢及其晶体都有显著的损伤作用,是Bt杀虫剂和白僵菌、绿僵菌杀虫剂在田间条件下药效迅速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紫外线使生物农药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紫外线照射破坏了伴孢晶体蛋白的一级结构和立体结构,使之变性、变脆、难溶于昆虫的胃液,不能降解为具有杀虫活性的毒素蛋白,从而失去杀虫活力;或者破坏病毒的外壳蛋白质的立体结构,使病毒粒子减弱或完全失去侵染活力;或者使孢子的萌发率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不萌发。因此,紫外线是病毒农药、细菌农药和真菌农药在大田使用中的一个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因此开发生物农药包衣保护病毒、细菌、伴孢晶体或真菌孢子免受紫外线辐射或其他环境因子的破坏以延长生物农药残留期和增强药效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化合物有很多种,尤其是黄酮类、多酚类、胡萝卜素类、醌类、花青素类,其共同特性是对100-500纳米范围内光波具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因此将他们科学组合起来可以对100-500纳米范围内的紫外线完全屏蔽,而且对病毒、细菌、真菌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可以用作生物农药的包衣(保护剂);此外,这些植物化合物大都富含酚羟基,可以增强病毒外壳的亲和力促进病毒粒子吸附到粘虫幼虫微绒毛上,介导病毒粒子与中肠上皮细胞的联结与融合,从而促进感染,因此,植物化合物也是一种生物农药增效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生物农药增效剂,该生物农药增效剂包括植物总黄酮、植物多酚、醌类化合物、花青素等等,植物的这些天然产物富含共轭系统,能够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因而具有保护病毒粒子、真菌孢子、细菌芽孢及其毒蛋白免受紫外线破坏的功能,更具有增强病毒粒子和毒蛋白的致病活性的功能,还能够保护作物和蔬菜免受紫外线伤害进而促进生长,还对害虫有一定的拒食作用,还能抑制病原菌蔓延,有一定预防作物病害的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生物农药增效剂,其组成原料及含量如下:(最大范围)
原料 占生物农药的质量百分比(%)
植物多酚(绿原酸、咖啡酸和/或阿魏酸) 0-300
植物黄酮(芦丁和/或二氢杨梅素) 100-600
植物醌类(大黄素、大黄酸和/或大黄酚) 0-400。
一种生物农药增效剂,其组成原料及含量如下:(优选范围):
原料 占生物农药的质量百分比(%)
植物多酚(绿原酸、咖啡酸和/或阿魏酸) 100-200
植物黄酮(芦丁和/或二氢杨梅素) 100-200
植物醌类(大黄素、大黄酸和/或大黄酚) 50-200。
一种生物农药增效剂,其组成原料及含量如下:(最佳范围):
原料 占生物农药的质量百分比%
植物多酚(绿原酸、咖啡酸和/或阿魏酸) 100-150
植物黄酮(芦丁和/或二氢杨梅素) 100-150
植物醌类(大黄素、大黄酸和/或大黄酚) 50-100。
上述各生物农药增效剂中,各原料的含量均以该原料占生物农药的质量百分比计。
所述生物农药为多角体病毒制剂或者苏云金杆菌制剂或者两者的复方制剂。
优选的,所述的生物农药为甜核·苏云菌可湿性粉剂。
将所述的生物农药增效剂的各原料混合均匀,即制得所述的生物农药增效剂。将制得的生物农药增效剂与生物农药分开包装。使用时随用随配,配得的高活性生物农药直接用于田间喷洒。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166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停车功能的电动卡钳制动器
- 下一篇:一种电动汽车全自动换电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