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特定系统在移动通信系统终端集总干扰下保护距离的确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17135.8 | 申请日: | 2013-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348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坦;李景春;黄标;丁家昕;谭海峰;李英华;王晓冬;钱肇钧;李芃芃;魏文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 |
主分类号: | H04W24/02 | 分类号: | H04W24/02;H04W52/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11121 | 代理人: | 祗志洁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特定 系统 移动 通信 终端 干扰 保护 距离 确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特定系统在移动通信系统(IMT)终端集总干扰下保护距离的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移动通信飞速发展,相关研究已步入5G时代,我国4G系统即将商用。移动通信作为一种无线电业务,具有密度大,分布广等特点,这使得其对其它无线电业务的干扰方式具有独特特征。通常情况下,密集部署的移动通信基站与终端将会对其它无线电台站产生集总干扰。
移动通信频率需求缺口大,应用广泛,使得在多个频段面临与其它系统的频率共存问题,给无线电管理者带来了困难与挑战。
一般来说,评估IMT上行集总干扰的方法有别于点到点的链路预算分析,较为繁琐。需要搭建系统级仿真平台,依次完成小区与用户生成、路损计算、小区选择、资源分配、功率控制等各个模块,尤其是IMT的上行功率控制,在系统级仿真中大大增加了开发难度,不利于频谱工程工作者快速做出判断。为了能够快速、较为精准地进行频谱工程估算,提高工程分析效率,有必要研究IMT终端集总干扰的简易计算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IMT终端集总干扰计算需要耗费相当的仿真工作量才能完成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特定系统在移动通信系统终端集总干扰下保护距离的确定方法。本发明方法,适用于电磁兼容分析中IMT与其它系统的共存研究,力求能够快捷地估算出IMT上行集总干扰值,以推算保护距离。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特定系统在移动通信系统终端集总干扰下保护距离的确定方法,所适用的场景为:被干扰的特定系统为单个台站,该台站被IMT环绕,处于环绕的中心位置。IMT具备干扰热噪声比(IoT)记录功能或在需要时主动测量IoT的能力。
本发明的特定系统在IMT终端集总干扰下保护距离的确定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IMT蜂窝网络中心基站测量或读取IoT;
步骤2,计算不同干扰距离d对应的路径损耗PL(d);
步骤3,估算中心位置的特定系统所受到的等效IMT终端环绕集总干扰;
间隔距离d的特定系统所受到的集总干扰噪声比I/N为:
I/N=10log(10IoT/10-1)+PL(d)
其中,I表示干扰信号强度,N表示噪声信号强度;
步骤4,依据受保护系统的保护门限要求λth,根据I/N≤λth,确定特定系统的保护距离。
本发明的特定系统在IMT终端集总干扰下保护距离的确定方法适用于电磁兼容分析中IMT与其它系统的共存研究,在具备IoT参数的中(如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及其后续演进系统),能够快捷地估算出集总干扰值,并求得保护距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LTE网络部署方式示意图;
图2为特定系统被干扰场景示意图;
图3为基于IoT估算UE集总干扰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保护距离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的特定系统在移动通信系统终端集总干扰下保护距离的确定方法,所适用的场景中被干扰系统为单个台站,如射电天文站、卫星地球站接收、雷达站等,该台站被IMT系统环绕,处于环绕的中心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中以LTE系统来说明本发明的方法,表1给出LTE典型系统参数,参考3GPP TS36.104规范。LTE网络部署方式为蜂窝部署,如图1所示。
表1LTE系统参数
表1中,MCL表示最小耦合损耗,TDD表示时分双工,ACS表示邻道选择性,ACLR表示邻信道泄漏功率比。
如图2所示,被干扰系统处于LTE系统的中心位置,在其周围需要以一定距离建立隔离带,在隔离带外方能建设IMT基站。假设被干扰系统的干扰噪声比I/N要求的保护门限为λth,其中,I表示干扰信号强度,N表示噪声信号强度。
一般来说,评估LTE上行集总干扰的方法有别于点到点的链路预算分析,较为繁琐。需要搭建系统级仿真平台,依次完成小区与用户生成、路损计算、小区选择、资源分配、功率控制等各个模块,尤其是LTE的上行功率控制,在系统级仿真中大大增加了开发难度,不利于频谱工程工作者快速做出判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未经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171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防水减反射膜材料
- 下一篇:半导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