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玻璃清洁车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19808.3 | 申请日: | 2013-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0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李云泉;赵知航;强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红兵 |
主分类号: | A47L1/12 | 分类号: | A47L1/12 |
代理公司: | 太原高欣科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9 | 代理人: | 崔雪花 |
地址: | 030200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 清洁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清洁用品,属于玻璃清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玻璃清洁车。
背景技术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高楼大厦不断涌现,双面擦玻璃器能够安全有效的解决擦玻璃难的问题。常用的双面擦玻璃器为成对使用的。两块擦板靠磁铁的吸力夹紧玻璃并保持同步运动,运动时两块擦板与玻璃之间的相对运动产生的力是滑动摩擦力,人在室内即可将窗户玻璃的两面擦干净。这种双面擦玻璃器上磁铁的吸合力不容易控制,当玻璃的厚度较大时,吸合力小,外面的擦板容易掉;当玻璃的厚度较小时,吸合力大,移动擦板时需要克服较大的摩擦阻力,导致内擦板移动费力,外擦板不能灵活、自如的与内擦板保持很好的同步性,因而易脱落。
授权公告号CN203122282U为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双面擦玻璃器,在玻璃擦板面上设置有万象滚珠,其目的是将内、外擦板移动时的滑动摩擦阻力变为较小的滚动摩擦阻力,但其滚珠和擦布还是在一个整体面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有的擦玻璃装置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擦拭装置与玻璃夹得过紧,导致清洁装置与玻璃间阻力过大,所以擦拭很费力,且外擦容易掉落,擦玻璃的过程经常被迫中断,这个问题也影响到了擦玻璃的效率,以及擦玻璃装置的实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吸紧单元、清洁单元采用分体式结构、能同时擦洗玻璃两侧的玻璃清洁车,使得擦玻璃的过程变得轻松、流畅,从而提高了擦玻璃的效率以及实用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玻璃清洁车,包括壳体、磁铁和万向轮组成的吸紧单元,所述磁铁设置在壳体内部,多个所述万向轮设置在壳体的工作面上,所述吸紧单元可在玻璃上自由移动,还包括擦布和/或刮条组成的清洁单元,所述清洁单元通过连接件弹性连接在吸紧单元上。
所述连接件为弹性件。
所述壳体内至少设置有一块磁铁,所述万向轮布置在壳体的底部。
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便于手持的手柄。
所述万向轮的数量至少为三个。
所述清洁单元为可更换式的刮条,或为可更换式的擦布,或为可更换式的刮条擦布的组合。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将清洁单元采用弹性件活动设置在吸紧单元上,即清洁单元和吸紧单元分体式设计,使用时,两组本发明配合使用,一个位于玻璃内侧,另一个位于玻璃外侧,两者的吸紧单元之间通过磁铁相互吸引吸附在玻璃上,清洁单元和清洁单元相对,依靠万向轮在玻璃上滚动,实现同步移动,不仅擦拭阻力小,而且能同时清洁玻璃两侧,此外,本发明的吸紧单元和清洁单元的形状和大小可根据实际使用场所制作,在清洁单元损坏的情况下,可自行更换,而不会增大清洁单元移动时的阻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
图中,1为吸紧单元、2为清洁单元、3为壳体、4为磁铁、5为万向轮、6为玻璃、7为弹性件、8为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玻璃清洁车,包括壳体3、磁铁4和万向轮5组成的吸紧单元1,所述磁铁4设置在壳体3内部,多个所述万向轮5设置在壳体3的工作面上,所述吸紧单元1可在玻璃6上自由移动,还包括擦布和/或刮条组成的清洁单元2,所述清洁单元2通过连接件7弹性连接在吸紧单元1上。
所述连接件7为弹性件,使得清洁单元2附着在玻璃6上进行自由擦拭。
所述壳体3内至少设置有一块磁铁4,所述万向轮5布置在壳体3的底部。
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便于手持的手柄8。
所述万向轮5的数量至少为三个。
所述清洁单元2为可更换式的刮条,或为可更换式的擦布,或为可更换式的刮条擦布的组合。
本发明中连接件7为弹性件,使得清洁单元2附着在玻璃6上进行自由擦拭,由于弹性件采用特定的弹簧或弹簧片,按照合理力使清洁面贴紧玻璃面但又不是死压。
本发明中吸紧单元1为磁性小车,玻璃6两侧的磁性小车依靠磁铁4相互吸引,可在玻璃6上自由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红兵,未经李红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198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