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载环保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626061.4 | 申请日: | 2013-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0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庞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庞群 |
主分类号: | B01D47/06 | 分类号: | B01D47/06;B08B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8000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环保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把汽车行走时尾部产生的扬尘尽量消除的环保装置,属于工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农业机械化速度的加快,机动车越来越多,机动车产生的空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机动车,最主要是汽车,行走时尾部除了排出燃料废气,还卷起一股灰尘,这些废气和灰尘弥漫在空气中经久不散,引起整个城市灰蒙蒙的天空。这些从地上扬起的灰尘携带着病菌,能直接被人以呼吸的形式进入人体,严重地威胁人民的健康。有关的医学研究表明:在污染严重的城市中生活的人们,人均减少寿命5年以上,因为谁也难逃空气污染的伤害。
汽车的行驶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但是人们对汽车尾部产生的污染采取的措施能力有限。现今人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提升燃油的质量、加强限制汽车的废气排放、提升道路的清洁度,但是这些措施都没能使灰蒙蒙清的天空晰起来,原来,汽车的尾部卷起的扬尘是很难阻止的,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就象一把扇子在道路上扇过,把地上的灰尘扇飞向空中。
发明内容
为了尽量减少汽车尾部产生的扬尘对空气的污染,本人研究出一种汽车尾部降尘器:一种车载环保装置,这种装置能安装在汽车或其它机动车的尾部,当汽车行驶经过灰尘过多的路段时能从尾部喷射出水雾进行降尘,在清洁的路段时就进行关闭,。
一种车载环保装置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载环保装置包括一个水箱、几个水雾喷头,一个储气罐、一个直流电动打气机以及一些小水管、小气管、电控制阀等组成,水箱和储气罐以及直流电动打气机安装在汽车的尾箱或任何地方,由水箱伸出的小水管和由储气罐伸出的小气管到达汽车的尾部在水雾喷头内会合后向外喷射水雾,在汽车尾部扬尘严重的路段驾驶员可由按下电控水开关产生水雾降尘。
任何一个要改变汽车结构形状的发明装置都会不受欢迎,这就会使降尘除尘的环保装置不能普及,我们生活的空气环境就得不到改变。基于这一点,本人发明的车载环保装置是没有对汽车的作何结构的改变就能够安装的装置,也不对汽车的外部形状产生影响,能做到这点,是因为车载环保装置中的各个装置是可以分开安装的,各个装置间只用管子或导电线作连接。车载环保装置的水箱的大小和储气罐的大小也因汽车的大小而不同,各个车主可以因车的各部位的空间容量而选用不同大小的水箱和储气罐,例如小轿车后部有个尾箱,车主就可以把汽车尾部降尘器的水箱和储气罐安装进去,只把水管和气管从底部引出来,这只不过是占用了尾箱的部分空间。谁愿意占用这部分空间啊,但将来政府可能出台有关法规:没有尾部降尘功能的汽车不准开上路,于是纷纷安装了车载环保装置。
车载环保装置中的几个水雾喷头很小,安装在汽车尾部下部,能喷射出混合水汽雾,这就只要消耗水和空气了。由水箱流出的少量细流水线在水雾喷头处遇到从储气罐出来的高速的气流,于是混合着一起向外喷射而出,在外部已经是一片水雾,这些水雾刚好遇到被汽车卷起的灰尘颗粒,很容易发生结合向下沉降,灰尘不能飞向空中。
一种车载环保装置的有益效果是:一种车载环保装置利用高速气体和水在喷头混合产生水雾,水雾化均匀、降尘效果好,车载环保装置的各个装置可以分开安装在汽车的各个位置,只由管子连通到尾部的几个水雾喷头,不必改变汽车的结构形状,是最好的车外空气净化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车载环保装置结构关系原理图。
图2是的一种车载环保装置车尾水雾喷头结构原理图。
图中,1.水箱,2.储气罐,3.直流电动打气机,4.水雾喷头,5.小水管,6.小气管,7.组合导电线,8.电动水控制阀,9.电动气控制阀,10.总控制箱,11.线型水出口,12.高压气喷射口,13.混合仓,14.环形阻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一种车载环保装置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庞群,未经庞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260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P-BiCS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下一篇:一种砷化镓基外延层剥离转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