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安全气囊式防撞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26077.5 | 申请日: | 2013-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874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胡达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达广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21/01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51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气囊 式防撞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汽车安全技术中的一个领域。
背景技术
路面上的汽车越来越多,交通事故也越来越频繁。据统计,在汽碰撞事故中,汽车前方发生碰撞的机会率最高,几乎每一汽碰撞事故中,最少有一方的汽车是前方碰撞的。因此,汽车防撞的重点考虑是前方碰撞;汽车高速行驶时,由于物质的惯性作用,汽车及其乘客都存储有巨大的惯性能量。万一这时汽车发生正面撞击,这些能量瞬间释放,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为汽车正面碰撞时,车速瞬间减小,甚至回复静止状态。车内乘客在这过程中,将要承受巨大的向前冲击力,将因此有可能受伤。现有技术中,为了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能缓和外界的冲击力,都在汽车车架的纵梁的前面和后面,安装有防撞钢梁和低速吸能盒。希望它在撞击发生时,能通金属的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减小车内各乘员承受的冲击力,尽量保护汽车及乘客。但是,由于防撞钢梁和低速吸能盒合起来的前后总距离只有约20-30公分。因此,它的几何变形尺寸非常有限,变形的空间非常有限,对汽车及乘客的保护也非常有限。理由很简单,在惯性能量的释放过程中,同样惯性能量的前提下,作用距离越长,产生的冲击力越小,反之则反。从目前汽车交通事故伤亡情况来看,20-30公分的变形空间是远远不够的,它能形成的保护能力非常有限。现有技术中,为补这一不足,发明了安全气囊。但是,汽车上并非每一个座位上都装上安全气囊,况且安全气囊的展开自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虽然安全气囊质量不大,但瞬间展开时的速度却极高,这一冲击速度对人体而言并非是一个小数目。根据一些国家公路安全管理部门的统计数据,安全气囊在碰撞交通事故中每挽救100名乘员生命的同时,也因气囊的不适当展开及乘员的不正确乘坐位置和坐姿,不幸导致57名乘员失去了生命。上述的这些,都是撞车事故发生后,特别是在汽车前方撞击的事故中,总是有那么多人受伤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现有技术在这方面的努力并不如人意,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如何能让汽车发生前方碰撞时,车厢内的乘客所具有的惯性能量,能得到尽可能缓慢的释放,以便减小车厢内乘员承受的冲击力度、减小伤亡是本发明的目的所在。
发明内容
为使汽车在发生正面碰撞时,能延长车厢的惯性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释放距离,减小车厢内人员承受的冲击力度,更较好地保护车厢内的全部人员。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措施:把汽车主要分为车架1和车厢2两大部份,车厢2水平活动连接在车架1上,车厢2与车架1之间装有已充气的安全气囊3。安全气囊3上装有安全阀4或电磁阀5。当气囊上安装的是电磁阀5时,电磁阀5连接控制器,控制器连接传感器。
由于车架1与车厢2之间是水平活动连接关系,同时车架1与车厢2之间装有已充气的安全气囊3,所以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车厢2可以相对于车架1向前即纵向水平移动。这个向前的纵向水平移动力,可把已充气的安全气囊3向前挤压。由于气囊的弹性作用,使车厢的惯性能量的释放得到减慢,安全气囊3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其结果是使车厢2及其内部的乘客承受的冲击力大大减小,有效地保护了车厢内每一位乘客。另一方面,本发明使用的安全气囊3结构上有别于现有技术下的安装在驾驶室内的安全气囊。由于两者结构和工作原理上的不同,所以它没有装在驾驶室内的安全气囊展开时产生的危险,却又能保护车厢内所有乘员,相比之下更优越性不言而喻。同时,由于本方案使用的是已充气的安全气囊3,它避免了装在驾驶室内的安全气囊,可能出现的误点火或漏和点火造成的不良后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安全气囊上安装安全阀的防撞汽车的前俯视图。
图2是安全气囊上安装电磁阀的防撞汽车的前俯视图。
图3是防撞汽车车厢与车架的活动连接示意图(前仰视图)。
图4是电磁阀、传感器和控制器等电器连接关系图。
图中:车架1、车厢2、安全气囊3、安全阀4、电磁阀5、方管6。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达广,未经胡达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260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