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在役混凝土电杆微小裂缝灌浆修复的设备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26155.1 | 申请日: | 2013-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906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邓化凌;严黔;李正立;赵然杭;申睿;王兴菊;任春凤;徐月华;魏泽彪;官庆朔;赵睿;薛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山东电力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H12/12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5000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混凝土 电杆 微小 裂缝 灌浆 修复 设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役输电线路钢筋混凝土电杆微小裂缝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在役混凝土电杆微小裂缝灌浆修复的设备及方法。
背景技术
微小裂缝的出现,对在役钢筋混凝土电杆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现阶段,针对较大裂缝的修补方法较多,而对于微小裂缝,常采取表面涂抹修补胶的办法,且多为手工操作,故修补胶的注入深度和均匀程度都难以得到保障,难以达到深层修复的目的。
现存的止水针头通常用于一般混凝土结构或者薄型混凝土结构的修复,且设有逆止阀,防止浆液倒喷。但对于在役钢筋混凝土电杆微小裂缝的修补,现有止水针头尺寸均偏大,不宜用来进行灌浆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在役钢筋混凝土电杆微小裂缝的修补问题及已有修补方法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用于在役混凝土电杆微小裂缝灌浆修复的设备及方法,手动高压灌浆泵可以提供灌浆所需设备,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而改进的止水针头则可以将修补胶注入钢筋混凝土电杆微小裂缝内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在役混凝土电杆微小裂缝灌浆修复的设备,包括手动高压灌浆泵和止水针头,手动高压灌浆泵包括手动液压装置、压力表、装料筒和灌浆管,止水针头包括注入嘴、延伸管和针尖,其中,手动液压装置固定在装料筒的上端,灌浆管的入口连接手动液压装置的出口,压力表固定于灌浆管的入口处,灌浆管的出口连接止水针头的注入嘴,注入嘴连接延伸管,延伸管连接针尖,手动液压装置设置有操作杆。
所述注入嘴上设有单向阀。
所述延伸管为铝制材料,上面刻有环形槽。
所述针尖为钢制材料,前端为圆锥状或梯台形。
采用上述用于在役混凝土电杆微小裂缝灌浆修复的设备的修复方法,具体包括:
(1)灌注修补液,将修补液注入手动高压灌浆泵的装料筒中;
(2)凿注浆孔,并进行标示;
(3)填补裂缝:将止水针头插入标示的注浆孔,按动操作杆,并在注浆过程中注意观察压力表的读数,使浆液均匀注入裂缝并且不会破坏裂缝结构,直到修补胶平面超过注入口高度。
所述步骤(2)中,具体方法为:先用凿子或电钻从裂缝的上端到下端,沿裂缝每隔200~300mm用凿子凿出直径为10mm,深度10~20mm的注浆孔;用钢丝刷将裂缝附近混凝土表面的风化层清除,再用毛刷和洗耳球清除注浆孔和表面的浮灰,用透明胶带封住各注浆孔和注浆孔之间的裂缝;
所述步骤(3)的具体步骤为:
(i)标示待修补裂缝的注浆孔:选择将要修补的裂缝,对要注浆的注浆孔进行标示;
(ii)进行注浆;将止水针头插入标示的注浆孔,当裂缝是倾斜的或垂直的,注入应从最低点的注浆孔开始,进行注浆,在注浆过程中注意观察压力表的读数,使浆液均匀注入裂缝并且不会破坏裂缝结构,直到修补胶平面超过注入口高度;然后封上该注浆孔,如此反复直到所有注浆孔完全填充好;
(iii)封堵出浆孔;当修补的该条裂缝最下端的注浆孔开始流出修补胶时,用透明胶带封住出浆孔;对此条裂缝的灌浆修复完成;
(iv)完成裂缝修复;重复(i)-(iii),用同样方法依次对其他裂缝进行注浆,直至全部注完。
所述步骤(ii)中,若裂缝为水平缝,注入过程从裂缝的一端依次向另一段进行,其他方法与垂直或倾斜裂缝一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用手动高压注浆泵代替人工的涂抹裂缝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结构简单,操作快捷;
2、改进的止水针头,管径更小,灌浆嘴前端为锥形或梯台形,进口处设有逆止阀;以缩小灌注的液柱面积,增加了针头可深入程度,并且加大了喷射时的压强,在修补微小裂缝时,将修补胶注入更深的位置,达到深层修复的目的;
3、止水针头可重复利用,节约资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操作杆,2、装料筒,3、压力表,4、止水针头,5、注入嘴,6、延伸管,7、针尖;8、灌浆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山东电力研究院,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山东电力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261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