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单偏移传感器的机身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29844.8 | 申请日: | 2013-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959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贺超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N5/225 | 分类号: | H04N5/225;G03B17/12;G03B5/00;G03B1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4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偏移 传感器 机身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单偏移传感器的机身。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主流摄像系统总体上分为可换镜头相机和不可换镜头相机。
不可换镜头相机主要是卡片机,即采用一个机身和一个镜头,而且机身和镜头是完全固连在一起的,用户使用吋无法拆卸,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1)如果是自动变焦镜头,其镜头的变焦需要由机身驱动,耗电极快,电池的续航能力差,一般一块电池只能拍几十张照片或百多张照片,虽然总体上很轻便,但是电池续航能力无法满足广大用户的要求。
对于可换镜头的相机,主要是单反和微单(如索尼的nex系列微单,尼康的J系列,佳能的EOS M系列);参见图1,这种相机都是机身中有一片图像传感器,由于采用可换镜头的卡口,因而通过镜头群的支持以获得优异的成像。但是这种相机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一次只能接入一个镜头,对于专业摄影师,需要配备多个定焦头,旅行或执行专门拍摄任务吋,需要同吋携带多枚镜头外出,不但重量大,而且切换镜头的过程也是较为繁琐:先要取下镜头,再换上另一个镜头,套上镜头后盖,换镜头的过程中,容易导致机身内部有灰尘侵入,而且,如果在恶劣环境中工作,换镜头的过程变得越发艰难。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全新风格的摄像系统,而机身是摄像系统的2个关键设备之一【另一关键设备为镜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单偏移传感器的机身,该具有单偏移传感器的机身结构新颖,便携性好,能与集成式镜头形成良好的匹配。
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单偏移传感器的机身,机身前面板上设有作为镜头接口的圆形开口,机身内设有一个图像传感器(13),所述的图像传感器偏移所述圆形开口的轴线设置,图像传感器所在平面与所述轴线垂直,机身上设有显示屏。
所述的镜头为两段式结构的集成式镜头(2),所述的集成式镜头的镜筒内集成有N个具有不同焦距的子镜头(4);3≤N≤12,N为自然数;每一个子镜头中包含有一组镜片;
N个子镜头的光轴均与集成式镜头的轴心线平行;且N个子镜头布置在轴心线的周向;
集成式镜头由前段(22)和后段(21)组成;后段卡装或固定在机身的圆形开口上;
【卡装是指采用卡口连接,卡口为可拆卸镜头模式,固接是指焊接等其他模式固定,为对用户来说是不可拆卸模式,如许多卡片式数码相机的镜头与机身的连接关系,为现有技术】
前段中设有N个前段透光通道(222),后段中设有N个后段透光通道(213);一个前段透光通道与一个后段透光通道对接吋形成一个子镜头的透光通道;
前段能相对于后段同轴旋转进行子镜头切换;
当集成式镜头与机身完成对接后,N个子镜头中的一个子镜头的光轴与图像传感器中心点对准,形成成像光路;
机身通过触点或导线与集成式镜头电连接。
圆形开口为机身卡口(11),集成式镜头的后端设有与所述的机身卡口适配的镜头卡口;在机身卡口和镜头卡口上分别设有互相适配的用于锁定集成式镜头的卡口销和卡口销孔(卡口销和卡口销孔在图中未示出,为现有单反相机开口中的常用部件);机身卡口和镜头卡口上分别设有一组机身静触点(12)和一组圆形弹性触点(211),机身与集成式镜头卡合吋,机身静触点(12)和圆形弹性触点(211)相互接触形成电连接。
集成式镜头的前段与后段之间通过转轴(7)和限位部件(5)实现机械连接;
转轴的第一端设置在前段,第二端伸入到后段;或转轴的第一端设置在后段第二端伸入到前段;限位部件安装在第二段的端部。
转轴设置在后段,转轴的前端穿在前段的中心轴孔中,限位部件为螺帽,限位部件从中心轴孔的前侧开口插入旋装在转轴的前端部。【参见图7】
转轴(7)设置在前段,后段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后两部分对接形成的空腔容纳转轴第二端端部设置的限位部件(5),前后两部分通过至少2颗轴向的螺钉(6)固定。【参见图12】
转轴(7)设置在后段,前段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后两部分对接形成的空腔容纳转轴第二端端部设置的限位部件(5),前后两部分通过至少2颗轴向的螺钉(6)固定。【参见图13】
集成式镜头的前段与后段之间通过圆形弹性触点与静触点的方式电连接,其中,在前段设有N组触点,后段设有一组触点;【可以是如图8和图9所示的前段圆形弹性触点(225)与后段静触点(216)结构,也可以是静触点设置在前段,弹性触点设置在后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等同替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未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298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