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浮摆式波浪能采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30452.3 | 申请日: | 2013-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290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李成龙;何宏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集美大学 |
主分类号: | F03B13/14 | 分类号: | F03B13/1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地址: | 361021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摆式 波浪 能采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浮摆式波浪能采能装置,属于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能源结构禀赋“富煤、少油、缺气”,而我国海洋能资源非常丰富,且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波浪能发电装置主要有以下几种:(1)振荡水柱式波浪能发电站。如英国LIMPWT 500kW岸式波浪发电站、澳大利亚500kW 和中国汕尾100kW波浪发电装置等。该类发电装置的优点在于转换装置不与海水接触,可靠性高,工作于水面,容易施工;缺点在于建造费用昂贵,二级转换装置的效率较低。(2)振荡浮子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如英国瑞典AquaBuoy、英国Pelamis和我国50KW岸式振荡浮子波浪能发电站。其优点是建造成本低,结构简单,能量转换效率高;缺点是抗波浪能力差,装置的可靠性较差。(3)越浪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如挪威350KW收缩波道式装置、挪威槽式装置和欧洲多国合作Wave Dragon波浪装置等。其优点是装置活动部件少,可靠性较高,稳定性好;缺点是对地形要求严格,不易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采集效率高、维护浮摆且不干扰海上安全作业的多浮摆式波浪能采能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发明是一种多浮摆式波浪能采能装置,它包括浮体系统、采集系统、转换系统、发电系统、锚链系统;所述的浮体系统浮在水面以下,它包括中间浮体和浮管,中间浮体和浮管连接在一起;所述的采集系统由多块浮摆组成,浮摆安装在浮体系统的浮管上且与安装在浮管内的转换系统连接;所述的发电系统安装在中间浮体内且与转换系统连接;所述的锚链系统安装在海底且与浮体系统连接。
所述的采集系统由六块浮摆组成,对称分布于中间浮体两侧,每一侧中的三块浮摆均匀分布;所述的浮摆的下端固定在转轴上,转轴的两端可旋转的插置在一根浮管的立柱上,转轴的内端与安装在浮管内的斜齿轮轴连接。
所述的三块浮摆根据不同海况设置浮摆的间距,浮摆的吃水深度为浮摆高度的一半;所述的浮摆间距接近于实际海况下波长的一半。
所述的转换系统包括斜齿轮、两个棘轮、飞轮、主轴、箱体;所述的两个棘轮、棘轮、飞轮固定套置在主轴上,主轴两端通过轴承可旋转的安装在箱体上;所述的斜齿轮通过斜齿轮轴可旋转的安装在箱体上,且两侧分别与两个棘轮啮合;所述的箱体固定安装在浮体系统的浮管的密闭舱内。
所述的发电系统包括两个斜齿轮、齿轮组、电机和箱体;所述的斜齿轮通过斜齿轮轴和飞轮连接;所述的两个斜齿轮相互啮合并通过斜齿轮轴与齿轮组的输入轴连接;所述的齿轮组通过齿轮组输出轴和电机输入轴连接;所述的斜齿轮轴、齿轮组输入轴、齿轮组输出轴、电机输入轴皆可旋转的安装在箱体上;所述的箱体固定安装在浮体系统的中间浮体和浮管的密闭舱内。
本发明还包括一自动定位系统,该自动定位系统安装在中间浮体和浮管中,它是一种水上建筑中的砼结构物件定位用的微波自动跟踪定位系统,用于控制浮摆始终在波浪入射方向来回摆动。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发明是一种多浮摆式波浪能采能装置,通过多块浮摆采集波浪能,并合理配置浮摆的间距使得采集的波浪能达到最大。当波浪作用于浮摆时,浮摆在波浪方向来回摆动,浮摆带动浮管中的棘轮运动,将采集的波浪能输入到飞轮中,再通过发电系统发电,将转换成的电能由海底电缆输出。整个装置通过锚链系统固定,并可根据水深调整锚链的长度,以适应不同的海域深度,装置漂浮在海平面下,不影响海上交通。本发明装置具有结构简单,采集效率高,维护方便,不影响海上交通等优点。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 本发明的装置整体示意图;
图2 本发明的能量传递示意图;
图3 本发明浮摆的附加质量曲线图;
图4 本发明浮摆的阻尼系数曲线图;
图5 本发明的浮摆转角的时间历程曲线;
图6 本发明不同间距下浮摆的采能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是一种多浮摆式波浪能采能装置,它包括浮体系统1、采集系统2、转换系统3、发电系统4、自动定位系统5和锚链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集美大学,未经集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304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