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6-10kV夹片式隔离开关无效
申请号: | 201310631358.X | 申请日: | 2013-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328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夏玉山;刘东升;张大伟;肖克芳;覃乐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白银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1/30 | 分类号: | H01H3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90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10 kv 夹片式 隔离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隔离开关的技术,具体地说是6-10kV夹片式刀闸导电触头的结构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在网运行的隔离开关导电触头部分,均为握手式结构的接触方式,其触头为插入式,具有自清扫能力,触指一端固定在触头座上,形成固定接触,具有导电可靠的优点;通过外压式簧片及触指自身弹力对触头产生接触压力,短路电流通过时能自动增加触头夹紧力。导电接触部分镀银,具有接触电阻小、结构简单可靠等优点。而在网运行的6-10kV隔离开关,由于受环境、安装位置等的限制,无法做到采用握手式结构的形式,使该型号隔离开关的在网运行仍然延续地采用传统夹片式结构的接触方式,导电部分主要由触刀(动触头)和静触头组成,触刀(动触头)两侧铜片靠弹簧压紧,长时间运行在电流的作用下,压紧弹簧老化,对触刀(动触头)两侧铜片压紧力不够,容易造成导电回路的过热性故障,直接影响到对用户安全、可靠的供电。为此,如何避免由于隔离开关动、静触头接触过热造成的异常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变6-10kV夹片式刀闸动静触头的接触方式,由传统的夹片式结构方式改变为握手式结构,提高隔离开关导电性能,杜绝过热事故发生。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之6-10kV隔离开关结构,与常规6-10kV隔离开关一样,主要由导电部分、固定底座、支持绝缘子瓷瓶、传动部分、操作机构构成。动、静触头分别安装在固定于底架上面的两个支持绝缘子上,动触头杆中间装有拉杆瓷瓶,三相平行安装。拉杆瓷瓶与安装在底架上的主轴相连,主轴的两端都伸出底座,主轴装有拐臂,通过拐臂和连杆与操动机构相连。
本发明主要是动、静触头技术。动触头杆为空心圆柱型导电杆,静触头为双排自力型触指,单排三个触指,每个触指宽度15mm,接触端为敞口;触指采用高强度、高导电率、高弹性的材料制造,表面镀银。依靠触指自身的弹力夹紧触头,避免了目前因弹簧锈蚀、发热退火而引起的触头夹紧力降低,接触电阻增加,触头发热加剧的恶性循环。动、静触头分、合闸时还具有自动清洁触头的能力,提高了接触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6-10kV隔离开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6-10kV隔离开关的整体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中,1-静触头,2-动触头杆,3-拉杆瓷瓶,4-传动主轴,5-支持绝缘子,6-固定底架,7-接线板,8-拐臂,9-连杆,10-操作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之6-10kV隔离开关结构,主要由导电部分、固定底座、支持绝缘子瓷瓶、传动部分、操作机构构成。动触头、静触头1分别安装在固定于底架上面的两个支持绝缘子5上,动触头杆2中间装有拉杆瓷瓶3。三相平行安装。拉杆瓷瓶3与安装在底架上的传动主轴4相连,传动主轴4的两端伸出底座,传动主轴装有拐臂8,通过拐臂8和连杆9与操动机构10相连。
动触头杆2为空心圆柱型导电杆,静触头1为双排自力型触指,单排三个触指,每个触指宽度15mm,接触端为敞口;触指采用高强度、高导电率、高弹性的材料制造,表面镀银。依靠触指自身的弹力夹紧触头。动、静触头分、合闸时,具有自动清洁触头的能力,提高了接触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动触头杆2、静触头1分别安装在固定底架6上面的两个支持绝缘子5上。动触头杆2中间装有拉杆瓷瓶3,拉杆瓷瓶3与安装在固定底架6上的传动主轴4相连。操作时,连杆9通过拐臂8带动传动主轴4,传动主轴4通过拉杆瓷瓶3使动触头杆2进行分、合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白银供电公司,未经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白银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313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水型温度湿度可调洗车机
- 下一篇: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