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山桐子育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31539.2 | 申请日: | 2013-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83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罗建勋;刘芙蓉;毛建梅;张正文;娄利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山林源林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C1/00 | 分类号: | A01C1/00;A01C1/08;A01G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周维锋 |
地址: | 400802***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桐子 育种 方法 | ||
1.一种山桐子种子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进行的步骤:
(1)先将山桐子种子用清水浸泡漂洗24-48小时,再浸于稻草灰水中6-8小时,再用手搓种子,直至蜡质层脱落为止,用纱布将稻草灰滤掉,然后再将滤得的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24-48小时,取出种子;所述稻草灰水与所述山桐子种子的体积比为3-5:1,所述稻草灰水中稻草灰与所述山桐子种子的质量比为1-2:1;
(2)将步骤(1)所得到的种子用1-2%的高锰酸钾消毒1-3小时,捞起种子,用清水将种子表面残留的高锰酸钾冲洗干净,得消毒种子;
(3)将步骤(2)所得到的消毒种子用处理液于10-15℃的条件下浸泡12-24小时后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备用;所述处理液中含有赤霉素和KH2PO4,所述赤霉素的浓度为100-200mg/L,所述KH2PO4的质量百分数为0.5-2%;所述处理液与种子的体积比为3-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桐子种子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采用1.5%的高锰酸钾消毒2小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桐子种子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赤霉素溶液的浓度为120mg/L;所述KH2PO4溶液的质量百分数为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桐子种子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于15℃的条件下浸泡24小时。
5.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桐子种子预处理方法进行山桐子种子大田育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进行的步骤:
(1)将山桐子种子用清水浸泡漂洗24-48小时,再于稻草灰水中浸泡6-8小时,然后用手搓种子直至蜡质层脱落为止,用纱布将稻草灰滤掉,然后再将滤得的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24-48小时,取出种子;所述稻草灰水与所述山桐子种子的体积比为3-5:1,所述稻草灰水中稻草灰与所述山桐子种子的质量比为1-2:1;再用1-2%的高锰酸钾消毒1-3小时,捞起种子,用清水将种子表面残留的高锰酸钾冲洗干净,得消毒种子,将所得到的消毒种子用处理液于10-15℃的条件下浸泡12-24小时后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备用;所述处理液中含有赤霉素和KH2PO4,所述赤霉素的浓度为100-200mg/L,所述KH2PO4的质量百分数为0.5-2%;所述处理液与种子的体积比为3-5:1;
(2)田地的选择
选择具备以下条件的背风向阳坡地进行山桐子种子的育苗:山坡土壤类型为沙质壤、黄壤、黄棕壤和紫色土中的一种或多种,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在5-10cm,土壤pH在5-8,并且坡地的坡度在5-35°;
(3)田地的整理
将步骤(2)中所选好的田地土壤进行翻耙,做高30-40cm、宽100-150cm的苗床,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溶液喷洒在苗床上进行杀菌;在播种前6-8小时,用硫酸亚铁10kg/亩对土壤进行消毒;
(4)播种
采用撒播的方式播种,将步骤(1)中所得预处理后的种子按照1-2颗/cm2的密度撒播于步骤(3)中已整理好的田地上,播种完后用田地土壤覆盖1.5-2.5cm,覆盖完毕后用水将播种的土壤浇湿;
(5)播种后的管理
A浇水
播种田地土壤湿度保持在60%-70%,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
B施肥
山桐子种子发芽后每两周喷施0.1%的KH2PO4一次;
C除虫
山桐子发芽后,每两周除虫一次,所述除虫采用的药物为将“锐劲特”和“百虫灵”两种药物溶于0.05-0.2%KH2PO4溶液中的混合液;
(6)幼苗统计
播种45天后统计苗床内高10cm以上时,地径0.15以上,有4-5对以上叶片的幼苗,统计幼苗得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山林源林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山林源林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3153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色飞秒激光产生装置
- 下一篇: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