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试剂级无水碳酸钠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32706.5 | 申请日: | 2013-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12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顾弘婕;陈红;马骏;冯苗;凌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D7/35 | 分类号: | C01D7/35;C01D7/22 |
代理公司: | 上海开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114 | 代理人: | 费开逵 |
地址: | 20007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试剂 无水 碳酸钠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试剂级无水碳酸钠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无水碳酸钠是重要的基本无机化工、医药、轻工原料。试剂级无水碳酸钠通常用作分析试剂,如作基准试剂,分解样品熔剂、沉淀剂、缓冲剂、发射光谱分析中样品挥发剂,还用于制备钠盐、钠玻璃及胶片印洗等。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开发,无水碳酸钠在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应用也日趋扩大,对无水碳酸钠的纯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试剂级无水碳酸钠的纯度大于99.8%,杂质阴离子的质量浓度低于10ppm,杂质金属离子的质量浓度低于5ppm。
现有技术中,工业级碳酸钠的纯化方法通常采用化学沉淀法:以工业碳酸钠溶液为原料,经阴、阳离子沉淀等步骤进行处理,将收集的溶液结晶、烘干得到纯化的碳酸钠。高纯度碳酸钠的制备研究(李德波,韩书霞等,山东化工,2008年第37卷第6期)披露了一种用沉淀、络合的方式精制碳酸钠的方法,但是该方法操作繁琐,所得产品纯度低,成本偏高,沉淀过程使用的硫化物对环境影响较大,存在络合剂再生困难、难以得到符合化学试剂无水碳酸钠GBT-639-2008优级纯的标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试剂级无水碳酸钠的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操作过程繁琐,产品纯度低,成本偏高的不足。
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是这样的:
以工业无水碳酸钠为原料,溶于高纯水中,加入有机胺固载催化剂,然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调节pH值,过滤得到的滤液经醋酸纤维素酯微孔过滤膜过滤,结晶,干燥,得到试剂级无水碳酸钠。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步骤:
将工业无水碳酸钠在常温下加入比抗阻大于17MΩ.cm的高纯水中溶解,加入有机胺固载催化剂,搅拌下加热升温至50-60℃,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调节pH值为7-8,继续搅拌2-4小时,趁热过滤除去固相,得到的滤液保温下通过孔径0.10-0.22μm的醋酸纤维素酯微孔过滤膜进行膜过滤,得到的滤液进行浓缩,浓缩除水的比例为0.6-0.8。在0-5℃的条件下析出结晶,过滤得到的固体在300-350℃的温度下干燥,粉碎,得到试剂级无水碳酸钠。
按照本发明,所使用的工业无水碳酸钠符合GB210-92合格品的标准,工业无水碳酸钠与高纯水的质量体积比为1:5-8,g/ml,工业无水碳酸钠与有机胺固载催化剂的质量比为1:2-3,g/g。
本发明所使用的有机胺固载催化剂参照文献“固载有机胺在酸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赵建玲,王西新等,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1(2))合成,具体制备过程为:将二氧化硅、无水乙醇、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混合,搅拌均匀后升温蒸出溶剂,待反应物固化后干燥至恒重,冷却后粉碎,得到所需的有机胺固载催化剂。
本发明采用的有机胺固载催化剂在使用前用2-5%的高纯氢氧化钠溶液浸泡过夜,然后用比抗阻大于17MΩ.cm的高纯水清洗,烘干备用。
本发明利用固载催化剂的特性,将大分子有机胺固载到二氧化硅上,可提高有机胺的稳定性,使其不易进入溶液形成二次污染,在近中性的条件下通入CO2调节pH值,使有机胺可以吸附溶液中的强酸,促使2HCl+CO32-→CO2+H2O+2Cl-反应逆向进行,有效降低溶液中Cl-、SO42-、NO3-等杂质阴离子,吸附酸性物质的固载有机胺在NaOH等强碱的存在下很容易将吸附的酸释放出来,以达到催化剂再生的目的。
经检测,用本发明的方法得到的试剂级无水碳酸钠的纯度达到99.9wt%,其中杂质阴离子的含量在10ppm以下,杂质金属离子的含量在5ppm以下,符合化学试剂无水碳酸钠GBT-639-2008优级纯的标准。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使用的有机胺固载催化剂可有效去除杂质离子,有机胺固载催化剂失活后用碱液再生即可重复使用。
2.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操作简便,除杂效果好,得到的试剂级无水碳酸钠产品质量稳定,成本低廉,适于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但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未经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327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