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源管理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32914.5 | 申请日: | 2013-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579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04 |
发明(设计)人: | 王搏;王钊;王才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中感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30 | 分类号: | G06F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亿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11309 | 代理人: | 陈霁 |
地址: | 214135 江苏省无锡市无锡新区清源路1***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源 管理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管理单元。
背景技术
电源管理单元(Power Management Unit,PMU)在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为各个模块提供电源。PMU一般由多个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ow Dropout Regulator,LDO)、直流-直流转换器DCDC及充电器charger等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一般在PMU中各个模块的启动信号OFF是由中的模块EN产生,图中LDO与DCDC的OFF信号都是由模块EN产生,在LDO与DCDC内部再由逻辑电路选择相应模块的开关,这样上电会同时有电源模块开启,导致产生瞬时冲击电流。
在系统上电时,由于存在多路LDO与DCDC等模块同时启动的现象,电源模块会受到较大的瞬时电流冲击,这给PMU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目前,主要在印刷电路板(Printed On Board,PCB)上采用大电容来保证系统的安全。然而,大电容的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大电容不但要占用PCB板较大的空间,也不利于电路的设计;其次,大电容的使用给电路设计带来了较高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防止PMU多模块启动时较大电流对电路冲击的电源管理单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源管理单元,其包括启动模块、被划分为至少两个启动组的多个电源转换器,启动控制模块;
所述启动模块产生初始启动信号;
所述启动控制信号基于所述初始启动信号通过延时的方式产生分别对应所述至少两个启动组的至少两个直接启动信号,并将所述直接启动信号发送给对应的启动组中的电源转换器;
每个启动组中的电源转换器在接收到对应的直接启动信号后开始启动;
不同直接启动信号之间相互间隔预定时间,以使得不同启动组中的电源转换器在不同的时间开始启动。
优选地,所述直接启动信号中有一个与所述初始启动信号之间的延时为零。
优选地,所述启动控制模块直接将所述初始启动信号作为第一直接启动信号输出,并将该第一直接启动信号输出给其对应的一个启动组中的电源转换器,
所述启动控制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延时单元,所述延时单元的输入端接收所述初始启动信号,所述延时单元的输出端输出第二直接启动信号,并将该第二直接启动信号输出给其对应的一个启动组中的电源转换器,每个延时单元对输入的信号进行预定时间的延时。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单元为多个并且相互级联,第一个延时单元接收所述初始启动信号,每个延时单元输出一个直接启动信号。
所述延时单元包括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电容、反馈电路;
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作为延时单元的输入端接收输入信号,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连接于公共节点A,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作为延时单元的输出端输出信号;
所述电容连接在公共节点A与地之间;
所述反馈电路包括两个控制端和两个连接端,两个连接端分别与所述公共节点和电源端相连,两个控制端分别与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和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相连,当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和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同时为第一电平时将公共节点与电源端相连,当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和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不同时为第一电平时,将公共节点A与电源端相连。
优选地,其还包括有整形电路,所述整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整形电路的输出端作为延时单元的输出端。
所述第一反相器包括电流源、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相连接作为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经过所述电流源连接电源,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漏极相连接作为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
所述第二反相器包括第五晶体管和第六晶体管;
所述第五晶体管栅极和第六晶体管栅极相连接作为所述第二反相器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五晶体管漏极和第六晶体管漏极相连接作为所述第二反相器信号的输出端输出信号,所述第六晶体管源极接地,第五晶体管源极连接电源,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反相器输入端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反馈电路包括第三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中感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无锡中感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329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