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RCM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36709.6 | 申请日: | 2013-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52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宇;黄立军;马沂荩;江虹;曹智鹏;张涛;杨立飞;陈世均;陈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00 | 分类号: | G06F1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17 | 代理人: | 郭伟刚 |
地址: | 21500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rcm 分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备维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RCM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RCM,即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eliability-centered Maintenance),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用于确定设备维修需求,制定和优化维修策略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目前,RCM过程通过具体分析根据设备的功能、功能故障、故障模式、故障影响、故障后果等来评估和建立维修策略,维持设备的性能。标准的RCM分析过程是根据《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过程的评审准则》(SAE JA1011)给出的RCM过程准则进行的,该准则要求RCM分析方法需要对所选定的分析系统或设备就七个问题进行提问和回答展开分析和维修决策。七个问题具体包括:
a.在现行的使用环境下,设备的功能及相关性能指标是什么?
b.什么情况下设备无法实现其功能?
c.引起各种功能故障的原因是什么?
d.各种故障发生时会出现哪些故障影响或情况?
e.什么情况下的故障至关重要?
f.做什么工作才能预防或预测该种故障模式?
g.如果找不到适当的预防性工作,如何管理后果?
根据技术人员的回答确定维修策略。其目的在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修大纲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维修工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实现设备使用可靠性的提高。
RCM方法在确定设备维修需求、制定和优化维修策略方面提供了一种系统工程方法。
但是,在上述分析过程中,过多依赖分析人员的经验,并缺乏评判准则,包括故障后果、技术特性的评判准则等。正是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传统RCM的应用和发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RCM方法过多依赖分析人员的经验水平、分析成果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够,同时分析成果的记录、积累和数据库化处理非常繁琐,以及简单依靠经验反馈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RCM方法发展和推广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RCM分析方法。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RCM分析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分析功能级故障后果、进行RTF评判,并根据所述分析的结果对所述设备进行关键度分类,生成需进行维修需求分析的设备清单;
步骤B,结合维修策略模板数据库对所述需进行维修需求分析的设备清单中的设备进行故障模式、故障影响、故障后果分析;
步骤C,确定所述设备的运行频度以及运行工况;
步骤D,结合维修策略模板数据库、所述关键度分类、故障后果、运行频度以及运行工况,按照一预设的决断逻辑选择相应的维修策略。
所述步骤A包括:
子步骤A1,列写出系统的功能以及性能标准;
子步骤A2,根据所述功能,列写各功能的功能故障,以及与所述功能故障相对应的功能级故障后果;
子步骤A3,根据所述功能级故障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故障后果分类;
子步骤A4,在所述功能故障中识别可能导致功能故障发生的设备;
子步骤A5,根据所述故障后果分类及RTF评判结果,对所述设备进行关键度分类,生成需进行维修需求分析的设备清单。
所述步骤B包括:
子步骤B1,根据维修策略模板数据库确定所述需进行维修需求分析的设备清单中各设备的故障模式;
子步骤B2,根据所述维修策略模板数据库分析所述各设备的故障模式的设备级故障影响;
子步骤B3,确定所述故障模式导致的系统级/厂级故障影响;
子步骤B4,确定所述故障模式导致的系统级/厂级故障影响的故障后果。
在所述子步骤A3中,根据所述设备的故障后果设置一预设的严重程度判断标准,并根据所述严重程度判断标准进行故障后果的严重程度判断。
设置一预设的RTF评判标准,并根据所述RTF评判标准对故障后果的严重程度判断定为非重要的设备进行评判。
在所述子步骤B1、B2中,通过维修策略模板数据库将所述设备的故障模式以及设备级故障影响自动获取。
在所述步骤C中,根据所述设备的运行频率以及运行工况预设一用于技术特性分析的判断标准,并根据所述判断标准对所述运行频率以及运行工况进行技术特性分析。
在所述步骤D中,通过所述维修策略模板数据库自动生成所述设备维修策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367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