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高温堆肥的除臭液及其应用、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38415.7 | 申请日: | 2013-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11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顾文杰;张发宝;赵冬梅;徐培智;解开治;逄玉万;唐拴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L9/013 | 分类号: | A61L9/013;A61L9/01;A61L9/00;B01D53/78;B01D53/84;A61L101/56;A61L101/52;A61L101/50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王伟锋;姚铁 |
地址: | 51064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高温 堆肥 除臭 及其 应用 使用方法 | ||
1.一种用于高温堆肥的除臭液,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混合而成:
复合微生物菌剂80%~90%;植物提取液9.5%~19.9%;烷基糖苷0.1%~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臭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是按照如下的步骤生产得到的:
(1)种子液培养:
将保存于斜面的排硫硫杆菌(Thiobacillus thioparus)、假黄色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和球形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haericus)菌种分别接种于相应液体培养基中,每个三角瓶中液体培养基的装液量均为35%-45%,28-30℃,150-200r/min摇瓶培养2-3d,菌数达1×108cfu/ml,分别制得排硫硫杆菌的种子液、假黄色单胞菌的种子液,产朊假丝酵母的种子液及球形芽孢杆菌属的种子液;所述的液体培养基成分为:①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所用培养基:蔗糖20.0-25.0g,NaNO33.0-5.0g,K2HPO41.0-1.5g,KCl0.5-1.0g,MgSO4·7H2O0.3-0.5g,FeSO40.01-0.03g,H2O1000mL,自然pH;②排硫硫杆菌(Thiobacillus thioparus)和假黄色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所用培养基:Na2HPO41.2-1.5g,KH2PO41.5-2.0g,MgSO4.7H2O0.1-0.3g,(NH4)2SO40.1-0.3g,CaCl20.01-0.03g,FeCl30.01-0.03g,MnSO40.01-0.03g,Na2S2O38.0-12.0g,H2O1000mL,自然pH;③球形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haericus)所用培养基:胰蛋白胨10.0-12.0g,葡萄糖8.0-10.0g,酵母提取物4.0-6.0g,NaCl8.0-10.0g,H2O1000mL,用NaOH调节pH为7.0。
(2)发酵培养:
将所述的球形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haericus)的种子液、排硫硫杆菌(Thiobacillus thioparus)的种子液、假黄色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的种子液和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utilis)的种子液分别以发酵液体积的2%-3%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培养温度为28-32℃,搅拌速度180-220r/min,搅拌间隔时间1-3h,搅拌1-3min,通气量为1.1-1.3vvm,培养3-4d,获得发酵液,即复合微生物菌剂,有效活菌数大于1×1010cfu/ml;所述发酵培养基各成分的质量比为糖蜜30-35%,豆饼粉2-5%,K2HPO40.5-1.0%,Na2S2O30.8-1.2%,其余成分为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臭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提取液为NEW BIO-C生物脱臭液。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除臭液在处理堆肥恶臭气体中的应用。
5.应用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除臭液处理堆肥恶臭气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生物滤塔的循环水中加入除臭液,混合均匀,所述除臭液随着循环水的喷淋过程降解臭气,同时,所述除臭液附着在生物滤塔的生物滤料上,形成生物膜,分解臭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除臭液的用量为每吨循环水加入1kg-5kg除臭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3841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