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底直接对位的倾斜双层底圆弧舭部船舶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39414.4 | 申请日: | 2013-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1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王景洋;马延德;沈闻孙;张恩国;田天;包岩;彭贵胜;郝佳姝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3/62 | 分类号: | B63B3/62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慧专利事务所 21215 | 代理人: | 刘琦 |
地址: | 116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接 对位 倾斜 双层 圆弧 船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建造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双层底船舶中双层底与舷侧的连接方式改进。
背景技术
如图1和图2所示船舶应用水平双层底的设计,平外底1和平内底3平行设置;平外底1和平内底3之间设置底部纵桁6。其中平外底1通过圆弧过渡的舭部2连至舷侧7;而平内底3通过一个斜底板5连至平行舷侧7的内壳4;斜底板5的两侧端部,分别设置竖向和横向的底部纵桁6和舷侧纵桁8。
问题在于,为了达到某种功能要求,在船舶设计中的外底采用倾斜设计,不能完全应用图2所示的连接形式,因此需要对原有的连接形式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直接对位的倾斜双层底船舶的舭部形式设计,其目的旨在保证舭部的结构强度,避免应力集中的前提下,将双层底与双壳进行连接。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内底直接对位的倾斜双层底圆弧舭部船舶,包括船舶底部平行设置的平外底和平内底,所述平外底和平内底分别连接平行设置且向舷侧方向延伸的斜外底和斜内底,其中,斜外底和斜内底的倾斜角度A满足5°<A<25°;所述斜外底与所述舷侧之间以分别相切的圆弧舭部过渡连接;所述斜内底直接连至所述舷侧内侧的内壳上。
此外,所述斜底板的上下端部,分别设置垂直所述舷侧的舷侧纵桁,以及垂直所述斜外底的底部纵桁。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接对位倾斜双层底船舶舭部形式设计,更具体的说,包括船舶设计中,倾斜的内底和倾斜的外底设计,以及外底与舷侧通过连接,内底与内壳通过连接,以及舷侧纵桁、底部纵桁设计。本发明应用了直接对位连接,以及合理的布置各结构角度设计,有效地传递了载荷,减小了应力集中,提高了结构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双层底船舶船型纵剖面示意图。
图2倾斜双层底船舶船型纵剖面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常规船舶舭部连接形式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倾斜双层底船舶舭部连接形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船舶,包括船舶底部平行设置的平外底1和平内底3。如图4所示,所述平外底1和平内底3分别连接平行设置,且倾斜角度A,同时向舷侧7方向延伸的斜外底21和斜内底23。图4中,倾斜的内、外底采用平行设计,斜外底21与舷侧7通过弧线型舭部2连接。斜内底23与内壳4直接连接,连接位置处设置垂直于舷侧的舷侧纵桁8,下端点设置垂直于斜内底23和斜外底21的底部纵桁6。应用了圆弧与直线的过度连接,以及合理的端部设计,有效地传递了载荷,减小了应力集中,提高了结构的强度。
图4中,倾斜的内、外底采用平行设计,外底与舷侧通过弧线型连接,倾斜内底与内壳直接对位,没有过度结构连接,倾斜内底与内壳直接对位端点设置舷侧纵桁以及底部纵桁,舷侧纵桁垂直于舷侧,底部纵桁垂直于内底和外底,内壳、舷侧纵桁、内底、底部纵桁四个结构相交一点。图中,倾斜的内底设计与倾斜的外底角度一致,即:倾斜的内底、倾斜的外底采用平行设计,倾斜角度相同,为A,其中,倾斜角度A满足5°<A<25°。根据船厂的实际计算分析倾斜角度A在5和25°之间时,双层底与双舷侧的链接结构可靠性强。外底与舷侧通过一个圆弧型过渡连接,圆弧半径为R,圆弧分别与斜外底和舷侧相切,圆弧角度为(90-A)°。所述倾斜内底与内壳直接对位端点设置舷侧纵桁以及底部纵桁,舷侧纵桁垂直于舷侧,底部纵桁垂直于内底和外底,内壳、舷侧纵桁、内底、底部纵桁四个结构相交一点。
为了达到某种功能要求,在船舶设计中的外底采用倾斜设计,如果内底仍然采用常规的设计水平布置,就会造成内外底不平行,内外底建造坐标确定非常复杂,内底外底之间的连接板都是梯形板,由于钢厂订货的板材都是矩形板,需要多几道切割工艺,而且,切掉的边板无法再利用,建造成本将大大增加。
外底与舷侧通过弧线型连接,而不是采用直线连接的优点是,圆弧分别与斜外底和舷侧相切,相切是最好的无折角连接,有效地传递了平面内载荷,减小了应力集中,提高了结构的强度;圆弧过度可以减小船舶的阻力,在艏艉区域方便结构的光顺。由于舷侧是垂直向下的,即圆弧的角度与底部倾斜角度之和为90°,所以,圆弧的角度为(90-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394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船模实验测量装置
- 下一篇:电动自行车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