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化学氧化制备环氧蓖麻油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40337.4 | 申请日: | 2013-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2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李万捷;田美凤;杜海燕;赵治军;梁镇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1C3/00 | 分类号: | C11C3/00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 14100 | 代理人: | 戎文华 |
地址: | 030024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化学 氧化 制备 蓖麻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氧蓖麻油的制备方法,具体的是一种通过电化学氧化将蓖麻油电解氧化为环氧蓖麻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主要是植物油,属于可再生资源。近年来,可再生的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和植物油的化工利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饱和脂肪酸的利用途径有酯化、酯交换、氢化、环氧化、异构化、裂解等。其中,环氧化脂肪酸是一种广泛使用于耐热、耐低温、医药包装材料作为增塑剂和稳定剂,有良好的热、光稳定作用。如作为聚氯乙烯的添加剂具有相容性好,挥发性小,迁移性小,无毒,几乎可以用于所有的聚氯乙烯制品。蓖麻油是一种可用于聚氨酯生产的天然植物多元醇,其组成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蓖麻油酸即(9-烯基-1,2-羟基十八酸),可经氧化反应生成环氧蓖麻油,环氧蓖麻油在塑料、涂料、橡胶等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用途,可赋予产品优良的热稳定性、耐候性等特点,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开发和研究高效绿色的环氧蓖麻油及环氧化技术,对可再生的植物油深加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现实意义。
孙尚德( 粮食与油脂,2010,11: 10~13)等以硫酸铝做催化剂,催化合成环氧玉米油。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反应参数: 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甲酸用量、双氧水用量和催化剂( 硫酸铝)量,得出优化反应条件:玉米油30g,反应时间9h,反应温度50℃,甲酸用量7mL,双氧水用量35mL,硫酸铝用量为5%( 以玉米油质量计)。此工艺条件下得到环氧化玉米油环氧值为6.3%,转化率为92.7%。
Goud (工业工程化学研究,2007,46: 3078~3085)等用酸性离子交换树脂( Amberlite IR-120) 做催化剂,用乙酸和过氧化氢原位生成过氧乙酸环氧化蓖麻油,环氧化产率达到了90%。
龚旌(应用化工,2011,10: 1 768~1770)等在无溶剂条件下用磷酸作催化剂制备环氧橡胶籽油,采用均匀设计法研究甲酸用量、反应时间及双氧水用量对环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为:橡胶籽油100g,甲酸12.80g,质量分数为30%的双氧水50.53g,反应时间6h,反应温度50~55℃,产品环氧值达11.68%。该方法制备的橡胶籽油产品色泽浅,质量稳定。
张雪英(电化学,2000,6:324~328)等建立一种新的阴极间接电氧化体系, 以VO( acac)2OOH/ VO( acac)2为氧化还原媒质, 通过催化阴极由O2 电还原产生的H2O2对某些烯酸如顺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和丁烯酸等进行间接环氧化。 研究了pH值、温度、电流密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顺丁烯二酸的阴极间接环氧化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电流密度1mA/cm2;温度50℃;pH 7;VO(acac)2 浓度>0.5mmol/L;通过电量2F/mol。
崔宝秋(精细化工,2000,10:46~48)等:采用钨酸盐/过钨酸盐媒质由顺丁烯二酸酐在阴极间接电氧化合成了顺环氧丁二酸获取了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70℃、钨酸钠浓度20mmol/L、反应时间90min、pH5、物料的物质的量比l.0∶0.9,经液相色谱检测,环氧化率达90%。
植物油制备环氧化物的现有技术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其对设备要求较高,能耗较大,成本高,副产物多,对环境污染较大,环氧化物的产率不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化学氧化制备环氧蓖麻油的方法,其所述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将蓖麻油40g,3~6ml 0.1mol/L盐酸滴加于电解槽中;在阴极,以2~5cm3/s的通氧速率连续通入空气,加入2~5g甲酸,其还原产生的H2O2在pH值为4.5~6.5、温度为20~40℃、反应时间为3~5h、电流密度为0.2~0.5A/cm2条件下对蓖麻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进行环氧化;在阳极,溶液中的OH-,O3,O强氧化剂在上述影响因素下对蓖麻油进行环氧化,反应结束后用分液漏斗分离,获得油状物环氧蓖麻油。
上述方法中,所述阳极是Pt、Pd、Ni和钛基氧化铅电极中的一种;所述阴极是石墨、不锈钢、Pt、Pd、Ni和钛基氧化铅电极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403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再充电锂电池、电极组合物和电解质组合物
- 下一篇: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