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孔树脂对甘草提取液中黄酮分离纯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45298.7 | 申请日: | 2013-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230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陈振斌;尤佳朋;刘晓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6/484 | 分类号: | A61K36/484 |
代理公司: | 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2102 | 代理人: | 董斌 |
地址: | 73005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树脂 甘草 提取 黄酮 分离 纯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方法,具体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混合床对甘草黄酮分离和纯化。
背景技术
甘草中含有大量的甘草黄酮,具有抗炎、抗病毒、强心、镇静和镇痛以及后来发现的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因此甘草黄酮是具有多项功能的中药材。
目前所涉及甘草黄酮从甘草提取液中分离纯化主要包括下述几种方法:
(1)溶剂萃取法:论文“溶剂萃取法分离水溶性甘草黄酮”(《过程工程学报》, 1997, 7(3): 4496-500)公开了采用溶剂萃取法实现了甘草浸提液中水溶性黄酮和甘草酸的分离, 但此法萃取不完全, 所得甘草黄酮的纯度不高,萃取率只有35%,因而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2)色谱联用技术:论文Flavonoids from 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hairy root cultures(J Phytochemistry, 2001, 58(4): 592-598)涉及的色谱联用技术多用于中草药单体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日本学者就应用色谱技术从甘草浸膏、 甘草毛根培养物中提取分离得到多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操作复杂。
(3)大孔树脂法:论文“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甘草总黄酮工艺
研究”(中国药房, 2006, 17(1): 1355-1357)涉及的树脂吸附法是将中药水提液、 醇提液直接或经浓缩得浸膏后溶解于溶剂中,再上大孔树脂柱,以适当溶剂洗脱并收集, 从而对中药有效成分达到提取分离, 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根据孔径、比表面及构成类型分为多种类型。应雪[3]等人经试验筛选得出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甘草总黄酮具有良好的分离纯化效果,纯度为50%左右。
尽管现有的工艺能满足企业对甘草黄酮的分离,但是,现有的工艺都有它的不足之处,例如:溶剂萃取法,太过于传统,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即采用单一的树脂来分离甘草酸,得到的甘草黄酮纯度很低,不利于回收。
虽然目前对MAR应用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但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合成或市售的某一种MAR对底物的吸附分离实验。由于不同的MAR在极性、功能基、孔径、孔容及比表面积等结构参数方面都有所不同,而某一种MAR对多种成分也有不同程度的吸附,因此,对于一些物质结构较为相似的成分分离,采用单一类型的MAR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分离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MAR应用研究更好地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孔树脂对甘草提取液中黄酮分离纯化方法。
本发明是大孔树脂对甘草提取液中黄酮分离纯化方法,其步骤为:
(1) 首先将甘草提取浸膏配成0.2~2 g/L的溶液;
(2)再用大孔吸附树脂混合床进行吸附3~6h,吸附温度为30~60 oC;
(3) 将吸附后的大孔吸附树脂用蒸馏水洗涤,然后将大孔树脂放入70%乙醇水溶液进行解吸2~6h,解吸温度30~60 oC;
(4) 将乙醇解吸液蒸发浓缩,烘干温度为30~60 oC,即得甘草黄酮。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是: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采用MAR混合床法实现了对甘草黄酮的更高效分离,为甘草黄酮的工业化生产打下了基础;本发明所设计到的工艺路线、所用试剂等均为国际上所公认的绿色环保技术。
附图说明
图1为黄酮测定标准曲线,图2为吸附甘草黄酮的吸附热力学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大孔树脂对甘草提取液中黄酮分离纯化方法,其步骤为:
(1)用常规提取法从甘草中提取甘草黄酮,并制成浸膏;
(2)将甘草提取浸膏配成0.2~2 g/L的溶液,
(3)再用大孔吸附树脂混合床进行吸附3~6h,吸附温度为30~60 oC;
(4) 将吸附后的大孔吸附树脂用蒸馏水洗涤,然后将大孔树脂放入70%乙醇水溶液进行解吸2~6h,解吸温度30~60 oC。;
(5) 将乙醇解吸液蒸发浓缩,烘干温度为30~60 oC,即得甘草黄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理工大学,未经兰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452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