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配用印尼气煤的焦炭及炼焦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49633.0 | 申请日: | 2013-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941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任学延;张文成;顾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7/04 | 分类号: | C10B57/04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顾进 |
地址: | 21003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煤 焦炭 炼焦 焦煤 配煤炼焦 优质冶金焦炭 肥煤 质量百分比 控制指标 替代煤种 质量稳定 炼焦煤 融合性 粘结性 煤灰 挥发 配煤 瘦煤 变质 生产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用印尼气煤的焦炭及炼焦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印尼气煤的挥发分高、粘结性高、变质程度低,与其它炼焦煤的融合性差,难以用于配煤炼焦生产出质量稳定的优质冶金焦炭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配用印尼气煤的焦炭,由以下质量百分比配煤混合炼焦而成:1/3焦煤10%~15%,印尼气煤5%~10%,气煤15%~20%,肥煤20%~25%,焦煤30%~40%,瘦煤4%~8%。本发明根据印尼气煤的特点提出对应的控制指标,即配煤灰成分及替代煤种,使得在利用这种印尼气煤资源参与配煤炼焦生产时,保证了焦炭质量的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焦炭及炼焦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配用印尼气煤的焦炭及炼焦方法,属于煤化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炼焦配煤技术中,煤种的选择是一项关键技术。煤种选择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着焦炭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在确保焦炭质量的基础上配煤成本的高低。
近年来,随着中国炼焦产能的扩大,优质炼焦煤资源短缺的矛盾也日渐突出,特别是优质焦煤作为炼焦配煤的重要煤种供应更加紧张,成为各焦化企业争夺的焦点之一。各焦化企业不得不在国外寻求新的资源,但由于各地的焦煤成煤条件不同,虽然挥发分及粘结性能指标符合中国国内焦煤的分类标准,但其成焦特性及地质特性等均有自身的特点,这给这些进口煤种的应用带来了困难。
印尼气煤的变质程度较低,中国国内进口印尼气煤多作为动力煤使用,并有相关的文献公开,而对用于配煤炼焦,申请人未见相关报道。
文献《燃煤电厂配煤掺烧试验研究》(湖北电力,2011(5))一文中介绍了一种印尼煤的燃烧特性,通过有关运行参数的控制以保证锅炉和制粉系统的安全运行。
文献《锅炉改烧印尼煤试烧与经济效益分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一文中介绍了一种印尼煤炭资源,资源储量为580亿吨,已探明储量193亿吨。在能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印尼煤的开发显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为寻找新的煤源和降低电厂的运营成本,对印尼煤进行了燃烧试验,并取得了成功。
上述文献中对印尼气煤进行了试验研究及生产应用,主要应用于锅炉燃烧领域,并未应用于配煤炼焦技术领域。其主要原因是印尼气煤的变质程度低,挥发分高,一定程度上会引起焦炭质量的下降。
一种印尼气煤的挥发分介于39%~41%,最大镜质组反射率0.55%~0.65%;粘结指数G大于85~90,胶质层最大厚度Y16~20mm。该煤种按中国煤分类属于气煤QM45,但其挥发分高而粘结性也高,不同于国内普通的气煤。
另外,由于其挥发分高,变质程度低,与其它炼焦煤的融合性较差,给印尼气煤在配煤炼焦的生产应用带来了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配用印尼气煤的焦炭及炼焦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印尼气煤的挥发分高、粘结性高、变质程度低,与其它炼焦煤的融合性差,难以用于配煤炼焦生产出质量稳定的优质冶金焦炭的技术问题。使得在配煤原料中加入印尼气煤后,满足一定配煤质量要求的条件下,能确保配煤的质量达到优质焦煤指标,在顶装焦炉上能够生产出质量稳定的优质冶金焦炭。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配用印尼气煤的焦炭,由以下质量百分比配煤混合炼焦而成:1/3焦煤10%~15%,印尼气煤5%~10%,气煤15%~20%,肥煤20%~25%,焦煤30%~40%,瘦煤4%~8%。
一种配用印尼气煤的炼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按以下质量百分比配煤,1/3焦煤10%~15%,印尼煤5%~10%,气煤15%~20%,肥煤20%~25%,焦煤30%~40%,瘦煤4%~8%;
b、混合煤破碎,将步骤a中配煤后的混合煤破碎,宜使粒径小于3mm的混合煤占其总质量的75%~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496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