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泄压功能的电热水袋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49755.X | 申请日: | 2013-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55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朱索玄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大阿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7/08 | 分类号: | A61F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姜万林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功能 热水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热水袋。
背景技术
电热水袋是用通过加热水来发热的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热水袋,跟传统的热水袋不同,电热水袋省却了添水的麻烦,只要插上电源等上10几分钟就能发热。由于其可以循环利用,成本低,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目前市场上的热水袋频繁出现爆炸等现象,对人身造成伤害。造成这种爆炸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袋内液体水在受热后,水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以及水中的CO2被释放出来。虽然现有的热水袋内留有水蒸汽的空间,但很给把握蒸气压力,也没有相应的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具有泄压功能的电热水袋。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泄压功能的电热水袋,由袋体、加热元件和泄压元件构成,袋体、加热元件和泄压元件密封固定连接,所述泄压元件由压力阀、报警器、泄压孔和可拆换的活性炭盖构成,所述泄压孔的纵截面呈梯形,大开口伸向袋体外部表面,小开口设于内部,位于小开口处设有固定挡块与弹性挡片,所述固定挡块与弹性挡片与泄压孔固定连接,所述压力阀置于固定挡块与弹性挡片之间,所述活性炭盖与泄压孔的大开口螺纹密封连接,所述活性炭盖由盖边与弹性盖帽构成,所述压力阀上设有报警器,当压力阀越过弹性挡片时,会自动报警。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盖帽内装有活性炭,活性炭的厚度为0.2-0.8cm。
进一步的,所述泄压元件设于袋体中部。
进一步的,所述泄压孔的小开口的内径与压力阀的直径相当,且泄压孔内壁与压力阀外围都是光滑的,两者相互吻合。
进一步的,所述泄压孔的大开口直径为2-5cm,内径为1-2cm。
进一步的,所述泄压孔的大开口直径为4cm,内径为2cm。
本发明具有泄压功能的电热水袋,当袋体内压力正常时,袋内液体的正常压强使压力阀无法逾越弹性挡片,当袋内压力过高时,压力阀会突破弹性挡片,此时,报警器自动报警,同时袋内气体或液体就会压向泄压孔,将活性炭盖的弹性盖帽压成突起状。弹性盖帽对袋内的压力进行一定的缓冲,内置的活性炭对水蒸汽或袋内液体具有吸收的功能,使压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缓冲,在听到报警后,给人们一定的反应能力去采切掉电源等措施,从而避免了爆炸等现象。
另一方面,活性炭盖是可拆换的,这样,不仅减少了事故的发生,还结约了成本,出现一次报警后,可更换具有弹性的活性炭盖即可。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电热水袋的俯示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电热水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电热水袋的泄压元件在泄压状态下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3所示,具有泄压功能的电热水袋,由袋体1、加热元件2和泄压元件3构成,袋体1、加热元件2和泄压元件3密封固定连接,所述泄压元件3由压力阀32、报警器33、泄压孔31和可拆换的活性炭盖34构成,所述泄压孔31的纵截面呈梯形,大开口伸向袋体外部表面,小开口设于内部,位于小开口处设有固定挡块35与弹性挡片36,所述固定挡块35与弹性挡片36与泄压孔3固定连接,所述压力阀32置于固定挡块35与弹性挡片36之间,所述活性炭盖34与泄压孔31的大开口螺纹密封连接,所述活性炭盖34由盖边与弹性盖帽构成,所述压力阀32上设有报警器33,当压力阀越过弹性挡片时,会自动报警。
所述弹性盖帽内装有活性炭,活性炭的厚度为0.2-0.8cm。
所述泄压元件设于袋体中部。
所述泄压孔的小开口的内径与压力阀的直径相当,且泄压孔内壁与压力阀外围都是光滑的,两者相互吻合。
所述泄压孔的大开口直径为4cm,内径为2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大阿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大阿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4975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