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面无人艇的单柱式上层建筑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53042.0 | 申请日: | 2013-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2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杨松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15/00 | 分类号: | B63B1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0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面 无人 单柱式 上层建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面无人艇,用于水面和水下动态监测、水面巡逻和各种作业,具体是这种水面无人艇的单柱式上层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无人艇的艇型采用单体船型的较多,由于其排水量及尺度都小,对于外部的风、浪和流等环境特别敏感,高速航行时难以维持良好的运动稳定性,特别是摇荡运动性、动稳性和抗倾覆性,航行经济性较差,在高海况条件下能正常工作的概率较低。此类艇型结构,特别是上层建筑结构没有科学兼顾动稳性、抗倾覆性、感知设备的感知效率和其他性能等要求,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搭建一个简单的上层建筑,该简单搭建的上层建筑结构不封闭,一般只有一层感知平台,既无法保护好感知设备,还使得稳定性变差,从而使船舶的整体航行性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面无人艇的单柱式上层建筑,既能保护好感知设备,水面感知效果好,又能提高水面无人艇的稳定性,具备横向自浮正性能。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本发明包括支柱和感知平台,有一个全封闭的支柱布置主艇体的甲板上,支柱底部与甲板光滑过渡固定连接,支柱的前后边缘的轮廓线由下至上呈二次抛物线,且水平横截面的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减小,支柱的高度等于主艇体设计水线长的1/2~11/8,支柱的下部前后长度等于主艇体设计水线长的1/4~3/4,支柱的顶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三层感知平台,每层感知平台之间由连接柱连接。
支柱的水平横截面的形状在主艇体宽度方向上是左右对称翼型,左右对称翼型的左右宽度与前后长度之比是1/10~1/8。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和主艇体完全构成一个整体,加大了艇体的结构强度,使得水面无人艇具有很好的自扶正性能。
2、本发明对于设备的布置提供了较多平台,能提高感知设备的工作时间和效率。
3、通过在内部多余空间全部填充比水密度小的轻质材料,可使得艇体具备抗沉性,还可降低船舶运动过程中的摇荡运动特性,使得水面无人艇具有良好的自扶正和不沉性性能。
4、感知平台的侧向面积大,重心偏低,提高了艇体航行的纵向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安装在主艇体甲板上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图1中A-A剖面放大图;
图4是图1中B-B剖面放大图;
图5是图1中的支柱上部向前倾斜的布置图;
图6是图1中的支柱整体向前倾斜的布置图;
图中:1—主艇体;2—支柱;3—第一层感知平台;4—第二层感知平台;5—第三层感知平台;6—连接柱;11—甲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2所示,水面无人艇包括主艇体1,主艇体1的设计水线长为L。
在主艇体1的甲板11上面布置一个支柱2,支柱2为全封闭结构,相对于主艇体1,支柱2的形心可以偏后、居中和偏前设置。支柱2底部与主艇体1的甲板11是光滑过渡固定连接,形成一个全封闭艇体,要避免两者连接部的应力集中。支柱2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非金属复合材料或铝合金等轻质材料制成。支柱2的前后边缘的轮廓线由下至上呈二次抛物线,并且,支柱2的水平横截面的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减小,使支柱2重心最低,有利于提高纵横稳性。
支柱2的高度h等于设计水线长L的1/2~11/8,对于重心偏高或视距要求高的艇,高度h取上限值,对于重心偏低或视距要求一般的艇,高度h取下限值。
支柱2的下部前后长度L1等于设计水线长L的1/4~3/4,对于重心偏高的艇,长度L1取上限值,对于重心偏低的艇,长度L1取下限值。
在支柱2的顶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三层感知平台,分别是最下部的第一层感知平台3、中间的第二层感知平台4和最上部的第三层感知平台5,每层感知平台之间由连接柱6连接,采用螺栓连接,根据需要可以拆卸。第三层感知平台5可用于布置各类天线,第二层感知平台4和第一层感知平台3可用于布置各类环境感知系统设备。
参见图3,支柱2的水平横截面的形状在主艇体1的宽度方向上是左右对称翼型,对称翼型的前后长度是b,左右宽度是a,a/b的比值是1/10~1/8。
三层感知平台3、4、5的纵向截面的形状是在主艇体1的宽度方向上左右对称的矩形、圆形、椭圆形、梯形,图4仅示出梯形状的第三层感知平台5的纵向截面的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530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循环流化床二次风配风方法及专用锅炉
- 下一篇:一种带有电子锁的运钞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