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区域时钟机芯的控制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53981.5 | 申请日: | 2013-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766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25 |
发明(设计)人: | 莫里斯·高基;臧昕鸣;曲琳;曲紹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北极星高基时间同步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4C3/14 | 分类号: | G04C3/14;G04C10/00;G04C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区域 时钟 机芯 控制 设计 方法 | ||
1.一种区域时钟机芯的控制设计方法,它包括对时钟机芯的电源供电、时基、时分针驱动、秒针驱动、告警信息反馈项目的控制设计,其特征是所述的区域时钟机芯的控制设计是:设有一机芯控制板,机芯控制板上设有与主控板相一致的同步信号电路、机芯控制电路和与主控板相连接的连接点,所述的连接点设有3.3V电源接口、接地接口、系列输入接口TX、系列输出接口RX、ACT接口、复位接口6个连接点,分别通过排线与主控板之间进行连接,所有串联机芯共用系列输入接口TX与系列输出接口RX信号线进行发送与接收,每个机芯控制板与主控板之间设置一独立的ACT接口连线;主控板通过与机芯控制板之间的同步信号电路、机芯控制电路的通信协议对机芯控制板实施控制,机芯控制板对机芯内部进行控制和监督,并及时将机芯内部的运行状态向主控板进行告警信息反馈;所述机芯控制板对机芯时分针驱动、秒针驱动的控制和监督设计是:当接通电源,秒针单独转动一圈后,分针带动时针顺时针转至所有针归位到12时符,等待10秒;此时,如果钟针全部归位,则机芯在10秒后自动进入追时状态,机芯控制板接收主控板发送的时间信息,若成功接收了信息,机芯控制板检测指针状态,并调整时钟内部时间,然后给主控板发送反馈信息;10秒后,机芯自动追时,在追到与时钟内部时间同步后,进入正常走时状态;若没有成功接收到信息,则给主控板发送通讯要求,反馈异常状态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区域时钟机芯的控制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时钟机芯进入正常走时状态的控制设计是:机芯控制板处于休眠状态,等待被主控板激活;主控板和机芯控制板之间用ACT激活;当主控板需要发送同步命令,就等待一个秒的开始用ACT接口向机芯控制板发送激活信号,这样就唤醒了与机芯控制板的对话窗口,机芯控制板等待着主控板的下一步指令,即同步信号;主控板发送了激活命令后开始用系列输入接口TX向机芯控制板传输同步信号,机芯控制板接收到同步信号后进行处理并用系列输出接口RX反馈自身的状态给主控板;主控板处理机芯控制板的反馈信息并等待下一个秒开始再次给机芯控制板传送同步信号;机芯控制板再次进行上述步骤。当主控板成功完成两次同步信号的传输,机芯控制板成功接收到同步信号后进行处理并两次反馈自身的状态给主控板,即可认定为一次有效的通信;等待下一个秒的开始关闭对话窗口,即通讯结束。若没有成功接收到信息,则机芯控制板给主控板发送通讯请求,反馈异常状态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区域时钟机芯的控制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时钟机芯若出现异常时的控制设计是:机芯控制板将通过ACT接口用二进制系列信号的形式发送1毫秒信号给主控板以请求被激活,主控板等待一个秒的开始用ACT接口向机芯控制板发送激活信号;机芯控制板通过系列输出接口RX用二进制系列信号的形式反馈信息警报,反馈信息包括走时状态及其原因;当机芯控制板接收同步信息,如果时间接收与指针显示时间不同,机芯控制板将进入追时或者等待状态;如果机芯控制板正在休眠,那么状态就会更换到休眠状态;如果机芯发生机械错误大于6分钟,所有的指针将回归12时符进入机械休眠,并且状态将改变到机械偏离,等待人工维修;当机芯控制板发现机械错误无法修复时,状态将改为机械错误,并且将进入休眠状态,等待人工维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区域时钟机芯的控制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时钟机芯出现异常时告警信息反馈的设计是:当ACT激活或者时钟状态改变时,通信将开启;当指针回到12时符时,机芯控制板在重启状态,所有的指针必须在12时符停留10秒,以便检测指针的位置;如果重启是由于机械错误或者机械偏离,在开始重启前,必须做通讯请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北极星高基时间同步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烟台北极星高基时间同步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5398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芯片堆叠
- 下一篇:通孔优先铜互连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