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长期放置的一体化全息投影装置的置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54312.X | 申请日: | 2013-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13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应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3B35/18 | 分类号: | G03B35/18;G03B29/00;G09F19/1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0 | 代理人: | 陈伟勇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长期 放置 一体化 全息 投影 装置 置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全息投影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可长期放置的一体化全息投影装置的置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于投影展示的各项技术在国内外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全息投影系列产品具有应用范围广、适用性强、视觉效果好、时效性显著、可循环利用等特点,具有非常乐观的市场前景,市场需求将越来越旺盛。
当前市场上的一体化全息投影产品只有幻影成像装置,且幻影成像装置还处于定制阶段。其他的使用全息投影技术的项目多为短期项目,一体化、产品化程度底,导致在项目执行环节中存在资金及人员投入多、耗时长等缺陷。目前国际上已有的全息投影产品适用范围较小、产品单一、便携性差、使用成本高。
现有技术中,实现全息投影效果时需要较繁琐的现场安装,使用成本高,工期耗时长,而且如果需要拆除或移动也非常不易。因此,投影系列产品需要顺从易用、便捷、一体化、产品化的发展趋势,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关于本发明的置备方法,目前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全息投影现场安装繁琐、一次性使用、非一体化、不能充分利用周边资源的缺陷,提供一种可长期放置的一体化全息投影装置的置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可长期放置的一体化全息投影装置的置备方法,将投影机、微电脑、红外摄像头、红外感应器放置于投影盒内,所述微电脑的内置投影软件控制投影机运行使投射影像完全贴合被投射物体,所述微电脑的内置摄像软件控制红外摄像头进行实时街景视屏录制,所述微电脑的内置感应软件控制红外感应器对周围环境进行范围感应测光来判断投影机的投影流明亮度以节约能耗及延长投影机灯泡寿命,在所述投影盒的侧壁上设有供投影机放映的开口,投影盒用可升降柱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的投影盒与被投射物体的相对位置预先设计好,然后长期固定放置在被投射物体前面。
进一步地,所述的被投射物体是指建筑物或展品。
进一步地,所述的可升降柱通过单片机连接微电脑,由微电脑控制其升降。
进一步地,所述的投影盒内还放置有音响,音响连线在微电脑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微电脑使用物联网远程操作,微电脑通过地下交换机与总机连接,一台总机控制多台微电脑。
本发明优点在于:
针对不同的建筑物或展品等被投射物体可持续开发不同投影内容及视觉模板,在二次制作时,可进一步压缩制作成本;不用反复安装、拆卸全息投影装置,再次使用时,无需进行前期调试,只需更换后期设计好的投影内容,省时省力;该置备方法能减少传播浪费,环保安全,展示效果好,可直接应用于不同市场的广告、媒体、展示、活动、发布会等领域,为全息投影技术的进一步市场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不影响原有户外广告位的基础上,提供了额外的户外广告空间,且起到了美化夜晚城市的作用。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可长期放置的一体化全息投影装置置备后的效果图(使用状态)。
附图2是本发明可长期放置的一体化全息投影装置置备后的效果图(未使用状态)。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如下所示:
1.投影盒 2.可升降柱
3.地面 4.建筑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1,图1是采用本发明方法置备后装置处于使用状态的效果图,本实施例以建筑物4作为被投射物体。可长期放置的一体化全息投影装置的置备方法,将投影机、微电脑、红外摄像头、红外感应器按常规方式放置于投影盒1内。投影盒1能有效保护内部的装置抵挡外界的不利环境。在所述投影盒1的侧壁上设有供投影机放映的开口,投影盒1用可升降柱2固定在地面3上,所述的投影盒1与建筑物4的相对位置预先设计好,然后长期固定放置在建筑物4前面。投影盒1与建筑物4的直线距离在5米以上,可升降柱2升起后,投影盒1的底壁距地面高度在175cm以上,经过第一次调试后确定一个高度,后期使用时投影盒1均升到此高度。投影盒1水平放置,直线投射光线与建筑物4投影面积范围内的最大平面呈70~90度。根据投影机型号及实际场地测算投影面积及使用镜头,测算方式为:最大投射画面(米)=投射距离(米)×液晶片尺寸(英寸)÷最小焦距(米),最小投射画面(米)=投射距离(米)×液晶片尺寸(英寸)÷最大焦距(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5431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压钻井泵活塞
- 下一篇:一种用于泵送设备的同轴度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