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与人MHC-I类分子结合的ECM1多肽表位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54784.5 | 申请日: | 2013-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638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魏敏杰;于兆进;孙明立;陈秋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魏敏杰 |
主分类号: | C07K7/06 | 分类号: | C07K7/06;A61K39/00;A61P35/00;G01N33/68;G01N33/574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任玉龙 |
地址: | 110001 辽宁省沈阳市和***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mhc 分子 结合 ecm1 多肽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工程技术领域,包括筛选获得与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I类分子结合的ECM1多肽分子,以及编码这些多肽的DNA,RNA,由于这些多肽与人MHC-I类分子的结合位点进行结合,可激活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细胞),从而有效杀伤ECM1阳性的肿瘤组织,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背景技术
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是1994年Mathieu等从鼠的成骨基质细胞株MN7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分泌型糖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85KD,有一个疏水性信号肽和几个糖基化位点。其基因位于人染色体1q21上邻近上表皮分化复合体区,含11个外显子,长约5kb。ECM1编码的蛋白质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增殖,血管生成,胚胎软骨的形成,皮肤分化和肿瘤的形成,特别是恶性上皮肿瘤的形成。研究发现,通过将人重组ECM1刺激鸡胚绒毛膜尿囊,胚绒毛膜尿囊有血管的形成,故认为ECM1可能参与血管生成。ECM1还参与在角化细胞分化。另外,ECM1是硬化性苔藓患者体液免疫的一个关键因素,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滴度的ECM1自身抗体。
近年来研究表明,ECM1在乳腺癌、甲状腺癌、喉癌、肝癌、胆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肺癌等中高表达,与恶性上皮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侵袭密切相关,同时与恶性肿瘤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甚至在有的恶性肿瘤中可作为影响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综上,ECM1作为肿瘤相关抗原,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随着对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现已逐渐认识到机体的免疫细胞并不是对应于各种各样的病原体或天然抗原的整体分子,而是针对各种各样抗原分子的抗原表位,即蛋白质抗原是通过其表位来体现其免疫特异性。目前的研究表明,CD8+T细胞所识别的靶抗原需先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之后以“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呈现在抗原提呈细胞或靶细胞表面,相应的与MHC-I类分子结合的抗原肽即为CTL表位。因此,识别ECM1表位的CTL细胞可对ECM1表达阳性且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匹配的肿瘤有一定的杀伤效果。而将ECM1作为肿瘤相关抗原,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研究其CTL表位,并将其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新靶点,到目前为止,未见有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与人MHC-I类分子的结合位点进行结合、可激活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多肽表位。另一目的是提供所述多肽表位在制备用于临床治疗和检测肿瘤性疾病疫苗中的用途,特提供了提供能与人MHC-I类分子的结合位点进行结合、可激活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多肽表位。
本发明提供了与人MHC-I类分子结合的ECM1多肽表位,其特征在于:与人MHC-I类分子结合的ECM1多肽表位,能与人MHC-I类分子的结合位点进行结合、可激活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多肽表位,为筛选自人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且与人ECM1具有同源性的下列氨基酸序列,包括:
ECM18-16,Ala Leu Val Leu Thr Tyr Leu Ala Val;
ECM1409-417,Ile Leu Thr Ile Asp Ile Ser Arg Val。
所述的与人MHC-I类分子结合的ECM1多肽表位,为选自ECM18-16,ECM1409-417中的游离型多肽、融合型多肽和嵌合型多肽;以及以所述5条多肽之一为单体的各种形式的聚合体。
所述的与人MHC-I类分子结合的ECM1多肽表位通过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表达纯化获得,或人工合成。
本发明根据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相互作用的机理,从ECM1的全长氨基酸序列中筛选出侯选多肽表位,最终得到能有效与MHC-I类分子结合并能激活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多肽表位,该多肽表位长度仅9个氨基酸序列,体外容易合成,方便临床应用。
本发明所涉及的多肽表位与功能或性质已知的蛋白质融合或嵌合,即这些蛋白质分子或嵌合分子包含了本发明涉及的多肽氨基酸序列,具有这些多肽的相同或相似活性。
与本发明有关的多肽序列,可通过任何已有的体外多肽合成设备和不同技术原理人工合成。其获得方法主要有以下步骤,包括多肽的合成,纯化以及最后产品的收集,这些技术己经成熟并程式化,在相关领域被广泛应用。
本发明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魏敏杰,未经魏敏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5478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