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球形立体透水框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55040.5 | 申请日: | 2013-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95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发明(设计)人: | 谭伦武;雷国平;尹书冉;蒋波;谷祖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3/14 | 分类号: | E02B3/1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地址: | 43001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球形 立体 透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河道整治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护滩、护底、护岸、筑坝、加糙、填槽、汊道促淤及生态工程等中防冲促淤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球形立体透水框。
背景技术
散抛或堆码透水构件是一种河道整治的常用技术,利用透水构件对水流的消能减速作用,可达到防冲促淤效果。古代一般采用木构件,近几十年来,逐渐改为混凝土构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四面六边透水框架。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由六根长度相等或相近的钢筋混凝土框杆相互焊接而成,是一种封闭式框架结构。主要用于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护岸、护滩、护底及桥墩防护等,实践证明四面六边透水框架具有较好的消能减速、防冲促淤效果。近年来,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四面六边透水框架在整治建筑物的软体排边缘防护及坝头防冲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预制过程中,四面六边透水框架即杆件构成的锥顶部结构三根杆件很难预制成锥顶部,它是通过外露的钢筋焊接而成的。钢筋焊接处出露并形成尖角,对船舶航行安全及框架使用寿命均产生不利影响。当其抛于岸边或滩边时,在一定水位时,钢筋焊接处尖角成为水下危险源,对船舶航行或靠岸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位于一定高程以上的框架,由于每年均有一段时间露出水面,钢筋焊接处极易锈蚀,导致框杆散落、结构破坏,严重影响了框架使用寿命和河道整治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球形立体透水框,用以河道整治的透水构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球形立体透水框,包括第一环形体、第二环形体和第三环形体,第一环形体、第二环形体和第三环形体三类环形体中的任意两类相互连接,所述第二环形体与第三环形体垂直正交,所述第一环形体分别与第二环形体与第三环形体垂直正交。第一环形体的外壁和第二环形体的内壁在第一环形体与第二环形体的连接处紧密配合,第二环形体的外壁和第三环形体的内壁在第二环形体与第三环形体连接处紧密配合,第一环形体的外壁和第三环形体的内壁在第一环形体和第三环形体的连接处紧密配合。球形立体透水框无突出部件,顶端的切线基本能与床面平行。
所述第一环形体与第二环形体的连接处内部、第二环形体与第三环形体的连接处内部和第一环形体和第三环形体的连接处内部分别设置有连接点。连接点处位于两个环形体的正交区间。
所述第一环形体、第二环形体和第三环形体为椭圆环形体或正圆环形体。三类环形体尺寸可根据工程要求调整,但必须保证三类环形体两两相交,每一类环形体与其它两类环形体有四个连接点。
本发明由三类环形体组成,所有杆件均为曲线状,杆件顶端的切线基本能与床面平行。由于无突出的杆件,可大幅降低船舶与框架碰撞时,船舶受损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施工人员的安全,还可减少框架对施工船舶的损伤。本发明所有连接点均为内置,不易锈蚀破坏,框架的耐久性得到明显提高,可极大地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本发明的三类环形结构可以分别整体预制成型,进行组装的连接点仅有6个,连接点处由于框杆间正交,不需采用焊接方式施工,因此,可提高施工效率,施工质量也易于控制。本发明为封闭式结构,保证框架群具有一定的空隙率,由于框架群间的空隙率以及自身结构的空心结构,本发明能在软体排上形成一定的泥沙淤积环境,增加促淤效果。同时可根据具体工况,调节本发明的尺寸,改变框架群空隙率,有利于提高设计质量。本发明结构美观,可用于河流生态的景观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环形体,2-第二环形体,3-第三环形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球形立体透水框,包括第一环形体1、第二环形体2和第三环形体3,第一环形体1、第二环形体2和第三环形体3三类环形体中的任意两类相互连接,所述第二环形体2与第三环形体3垂直正交,所述第一环形体1分别与第二环形体2与第三环形体3垂直正交。第一环形体1的外壁和第二环形体2的内壁在第一环形体1与第二环形体2的连接处紧密配合,第二环形体2的外壁和第三环形体3的内壁在第二环形体2与第三环形体3连接处紧密配合,第一环形体1的外壁和第三环形体3的内壁在第一环形体1和第三环形体3的连接处紧密配合。第一环形体1与第二环形体2的连接处内部、第二环形体2与第三环形体3的连接处内部和第一环形体1和第三环形体3的连接处内部分别设置有连接点。第一环形体1、第二环形体2和第三环形体3为椭圆环形体或正圆环形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未经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550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