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纵梁承载结构及中梁组成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55109.4 | 申请日: | 2013-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05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韩瀛;刘淑秋;刘冬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集团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1/08 | 分类号: | B61F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110142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承载 结构 组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纵梁承载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纵梁承载结构及中梁组成。
背景技术
国内现有的纵梁承载结构为双层板结构,即将中梁与枕梁下盖板进行搭接。图1、图2和图3分别为现有技术的一种纵梁承载结构的主视图、俯视图和A-A剖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现有技术的一种纵梁承载结构包括中梁1、枕梁下盖板2和上心盘3,其中中梁1位于枕梁下盖板2的上方,上心盘3设于枕梁下盖板2的下方,中梁1、枕梁下盖板2和上心盘3之间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该纵梁承载结构采用双层板结构,其无法焊透,不能形成一体,因此会削弱纵向承载结构的强度,此外其操作空间有限,在双层板之间易夹锈,并且容易产生焊接缺陷,从而降低了纵梁承载结构的疲劳强度,缩短了其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纵梁承载结构及中梁组成,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不仅能避免传统双层板结构所带来的焊缝开裂、结构裂纹、夹锈等问题,还能提高结构的疲劳强度及使用寿命。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纵梁承载结构,包括:
纵梁下盖板;
相对设置在所述纵梁下盖板上的第一腹板和第二腹板;
设置在所述第一腹板内表面和所述第二腹板内表面上的加强板;
设置在所述第一腹板和所述第二腹板之间的内筋板;
设置在所述第一腹板外侧和所述第二腹板外侧的外筋板;以及
设置在所述纵梁下盖板下方的上心盘,其通过螺栓与所述纵梁下盖板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纵梁承载结构,所述纵梁下盖板包括:
第一盖板,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在所述第二端中部开有凹槽;
第二盖板,其一端与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一端焊接;
相对设置的第三盖板,其一端分别与所述凹槽两侧的第二端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盖板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盖板的厚度,并且所述第三盖板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盖板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第三盖板渐变过渡。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纵梁承载结构,所述加强板包括焊接在所述第一腹板内表面上的第一加强板和焊接在所述第二腹板内表面上的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相对设置并且位于所述第一盖板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内筋板包括:
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的第一筋板和第二筋板,所述第一筋板和所述第二筋板的两侧分别焊接在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上;
设置在所述第一腹板和所述第二腹板之间的第三筋板,其位于所述第一盖板上方并且两侧分别焊接在所述第一腹板和所述第二腹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外筋板包括:
分别焊接在所述第一腹板和所述第二腹板外表面上的第四筋板和第五筋板,所述第四筋板和第五筋板相对设置并且位于所述第三盖板上方;
设置在所述第一腹板外侧并且位于所述第一盖板上方的第六筋板,其一侧焊接在所述第一腹板的外表面上并且底端焊接在所述第一盖板上;
与所述第六筋板相对设置的第七筋板,其一侧焊接在所述第二腹板的外表面上并且底端焊接在所述第一盖板上。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纵梁承载结构,其还包括一体式冲击座,其前端插设在所述第一腹板和所述第二腹板之间,后端盖设在所述第一腹板和所述第二腹板的端部,并且所述一体式冲击座的两侧分别焊接在所述第一腹板和所述第二腹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式冲击座与所述第一腹板和所述第二腹板的焊缝圆弧过渡。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中梁组成,包括上盖板和上述任一所述的纵梁承载结构,所述上盖板焊接在所述纵梁承载结构的第一腹板和第二腹板的顶端。
本发明的纵梁承载结构能够有效避免传统的双层板结构对纵梁承载结构强度所造成的削弱以及双层板之间易夹锈和存在焊接缺陷等问题,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具有较高的疲劳强度和更长的使用寿命。此外,本发明的中梁组成能够显著提高其承载支点处的疲劳强度,从而能够延长厂、段修周期及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纵梁承载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纵梁承载结构的主视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纵梁下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集团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北车集团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551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