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层桥梁悬伸隔震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55196.3 | 申请日: | 2013-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3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吉翔;傅支黔;孙宇彤;毛穗丰;游选成;黄竟强;陈绪刚;胡秉偃;吴坚;康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刘世平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桥梁 悬伸隔震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廊桥建筑领域,尤其是一种多层桥梁悬伸隔震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的桥梁结构多为单层,两层桥梁结构较为少见,而同时可以满足行洪、人行、车行,观景、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一体的现代廊桥,国内外尚无先例。古典廊桥多采用砖木拱桥型式。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廊桥功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希望建造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征,同时可以满足行洪、人行、车行,观景、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一体的现代廊桥。但大型综合性廊桥设计受到地形、行洪等多种条件的制约,结构十分复杂,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同类建筑形式。
特别的是,由于廊桥的跨度一般较大,若过多采用传统施工方式中的伸缩缝,则难以保证桥上建筑的稳定性。若不采用必要的伸缩缝,又不能保证廊桥能吸收地震带来的冲击,从而导致廊桥被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让廊桥具有更优隔震效果的多层桥梁悬伸隔震结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多层桥梁悬伸隔震结构,包括建筑单体和分别设置于建筑单体左右两侧的左辅助单体和右辅助单体,其中建筑单体的底梁固定设置于建筑单体柱墩上,左辅助单体的左底梁固定设置于左辅助单体柱墩上,右辅助单体的右底梁固定设置于右辅助单体柱墩上,所述底梁与左底梁和右底梁之间均设置有变形缝,位于底梁左右两端的变形缝的下方均设置有隔震支撑结构,所述隔震支撑结构通过隔震支座支撑底梁、左底梁和右底梁。
进一步的是,所述建筑单体、左辅助单体和右辅助单体为全现浇框架结构。
进一步的是,隔震支撑结构固定设置于地基上。
进一步的是,所述隔震支座为支撑弹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为了避免传统廊桥整体过长而带来的热应力集中的缺陷,本发明将廊桥的底梁分为三段,分别为底梁、左底梁和右底梁,并在底梁与左底梁,底梁与右底梁之间增设了变形缝,为廊桥因地震等因素带来的形变提供了缓冲缝隙。与此同时,本发明为了对变形缝处进行稳固的支撑,还在变形缝的下方均设置有隔震支撑结构,隔震支撑结构通过隔震支座支撑底梁、左底梁和右底梁,增设的隔震支座可以提供竖向支撑力,也允许与隔震支座连接的地梁部分有转角变形、纵向自由位移、横向位移,大大提高了本发明适应地震等地质变动对廊桥的影响。本发明回避了传统伸缩缝对廊桥这一特殊桥梁结构的限制,创造性的将廊桥分为三部分,不仅解决了地质振动对廊桥的冲击,也让廊桥的桥上建筑部分有很稳固的建设基础,本发明适用于以廊桥为代表的桥梁建筑当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中标记为:建筑单体1、底梁11、底梁端头111、观景阁楼12、建筑单体柱墩13、餐厅14、仿古景观建筑15、亭台16、左辅助单体2、左底梁21、左底梁接缝端211、左底梁固定端212、左辅助单体观景阁楼22、左辅助单体柱墩23、右辅助单体3、右底梁31、右底梁接缝端311、右底梁固定端312、右辅助单体观景阁楼32、右辅助单体柱墩33、变形缝4、隔震支撑结构5、隔震支座51、地基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多层桥梁悬伸隔震结构,包括建筑单体1和分别设置于建筑单体1左右两侧的左辅助单体2和右辅助单体3,其中建筑单体1的底梁11固定设置于建筑单体柱墩13上,左辅助单体2的左底梁21固定设置于左辅助单体柱墩23上,右辅助单体3的右底梁31固定设置于右辅助单体柱墩33上,所述底梁11与左底梁21和右底梁31之间均设置有变形缝4,位于底梁11左右两端的变形缝4的下方均设置有隔震支撑结构5,所述隔震支撑结构5通过隔震支座51支撑底梁11、左底梁21和右底梁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551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下三维立体探测滑翔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深远海全自主海洋环境监测浮标